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亭

(2014-05-12 21:15:38)

http://s15/mw690/0030IvrKgy6R7FTwjAqae&690

 

http://s14/mw690/0030IvrKgy6R9shUgfr8d&690



http://s7/mw690/0030IvrKgy6R9sqZst876&690

http://s3/mw690/0030IvrKgy6R9sr22Pg52&690

http://s15/mw690/0030IvrKgy6R9srpUJgfe&690



说   

 

杨士安

 

    一、亭  凉亭  茶亭

    在诸暨,亭、凉亭及茶亭,可统称为“亭”,但亦可稍有区别。“亭”以“景观”功能为主,以圆形居多,属景观设施。“凉亭”以“休憇”功能为主,以长方形居多,属交通设施。“茶亭”以“施舍”功能为主,亦多为长方形,属慈善设施。而后两者,每每互兼。

    “亭”属于小型建筑物。其基本形态常为四柱攒尖式。一般小巧玲珑,四面敞开,或有墙无门,通风透光,属于一种供游人休息和观赏的园林小品建筑。它常与长廊、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可对景点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凉亭以其玲珑美丽、丰富多样的形象与园林中的其他建筑、山水、绿化等组织在楹柱栏杆形成的画框中,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既可解决人们在旅游休闲中驻足休息、纳凉避雨、眺望景色的需要,又能丰富园林景观,“亭”是园林绿化中运用最多的建筑形式之一。古代建亭多用木、砖、石、竹,其平面除常见之圆形外,亦有方形,扇形和四角、六角、八角等多种形式。圆亭在结构上额、枋、檩、挂等大多都相应作成圆形,而瓦顶攒尖愈到顶尖瓦垄愈细小,要用特制的竹子瓦、九扇瓦等。所以圆亭很秀丽,建造却较艰难。我国建亭有悠久历史。秦代 “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之建制,实际上是以“亭”为标志,以“亭”命名的基层行政单位。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就当过泗州亭长,亭,便是亭长处理民事纠纷,掌握治安警卫之办公处。亦作为旅人停留之馆舍,执行防务之指挥所,宋《营造法式》云:“亭,停义,人所停集也”。“亭,留也。今语有亭留,亭待,盖行旅宿食之所馆也”。《园冶》则谓:“亭者,停也。所以停憇旅行也”。可见“亭”的功用的发展。

    “凉亭”一般作长方形,多设于路中、山旁、桥侧。古代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往往数十里不见人烟。因此,从前的山路小道上,相隔一段路程后,特别是在山坳、桥头,多建有“凉亭”,主要供路人休息纳凉,解渴消暑,还提供茶水和小食等。在“凉亭”施茶,即可称“亭”为“茶亭”。旧时建造茶亭和修桥铺路一样,属于乐善好施、荫庇后世之善举。有的“凉亭”还兼施灯笼、草鞋,扁担、绳索,甚至棺材。茶肆主人常年乐此不疲地为南来北往的旅人提供免费茶水,分文不取。一般供应凉茶的人,都是中老年妇女,她们在前一天晚上先烧好开水,施放茶叶泡凉后,等待第二天再倒进茶缸供应行人。“茶竹管”采用一头切口的竹筒,中间斜穿两个小孔,装进削尖的竹柄当作舀茶的勺,等行人一勺一勺舀起来喝完后,就把“茶竹管”倒插在茶缸架边上的长竹钉上。而乡民挑夫经过“茶亭”时,一般都要歇上一歇,补充水分和体力再上路。尤其是逢集市,山里人男男女女挑柴、背毛竹到茶亭,把柴、毛竹停靠在两旁的高坎下和外面的墙上,谈笑风生地到茶亭喝口凉茶,稍事休息后再把柴挑到柴市去卖。现在,“柴市”没有了。人们烧的是煤气灶、煤饼炉、电饭锅,用不着买柴烧了,山里人也烧煤电,不烧柴灶了。随着交通的便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走路和肩挑的人少了,口渴都用矿泉水、纯净水了。“茶亭”已成为历史,但当年那淳朴的民风,赤诚的关怀,和温馨的场面还会时时浮现在老一辈人的眼前。往事纷扰,人去亭空,云烟眨眼散尽,只剩陈年记忆。茶亭虽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落寞无声,但它是不该被遗忘的。

 

     二、凉亭文化

    “茶亭”除了提供茶水外,还有一样事物必不可少,这就是体现在“茶亭”上的“茶文化”,这里指的是“亭(茶)谜”“亭(茶)联”与“亭碑”。作为“茶亭”的缀饰,待茶客品饮时,茶联无形之中添上了几分诗情画意。这些茶联,或为建亭者所题,或为过路官员才子所题,往往切地切景,通俗有趣。

    先说说“茶谜”。每每见到“茶亭”墙壁上用木炭写着:“言对青山青又青,两人土上说分明;三人骑牛牛无角,草木之中有一人”。方音“青、明、人(宁)”同韵。谜底为“请、坐、奉、茶”四个字。当然免不了也有一些属于“俗文化”的谜语出现在亭壁之上。

    有的凉亭,会在“亭额”或“亭柱”书写或镌刻“亭联”。例如原诸暨“石子岭亭”,亭额由何蒙孙题写:“定踪,息肩”。仅仅四个字,却体现了亭子的功能乃至温馨的劝慰。原青山“石渎亭”,亭额题“往者过,来者续”,亦仅六个字,恰似一幅芸芸众生,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生生不息,前赴后继的社会生活图景。下面录亭联数种,莫不生动含蓄,趣味隽永:一、萍水相逢同坐坐;关山难越且迟迟”。二、下马恰披天簌爽,寻龙先味水源香(马岭茶亭,在广东省中山市)。三、憩片刻,沿堤寻柳迹;饮一勺,放步到枫林(节孝亭,在永州市河西,建于光绪四年)。四、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众生不妨坐坐:劳力苦,劳心苦,苦中作乐,大家打个哈哈。五、穿破名利关头,想只因富贵身家,过此尽属康庄道;勒上清闲地位,看不上江山风月,少座都为畅快人。六、生计尽关心,长途辛苦,坐片刻稍息疲劳,哪管春秋冬夏?光阴同过客,逆旅奔波,喝一杯全消渴跨,任凭南北东西。七、世路少闲人,春涨萍飘,夏惊瓜及,秋归客燕,冬去宾鸿,慨仆仆长征,只赢得栉风沐雨,几经历江桥野店,紫塞边关,名利注心头到处每从忙里过;郊原何限景?西流湘浦,南峙嵛峰,东卧金牛,北停石马,奈茫茫无际,都付与远水遥山,止收拾翠竹香苓,绿天息影,画图撑眼底劝君盍向憩中看(东门亭,又名福寿亭,坐落于永州市南津渡乡茆江桥村,建于光绪十四年,上为东西两石柱正面刻对联)。

    下从网上录得《永乐亭碑记》一方。永乐亭,在海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东城下胡家后,位于萧韶峰和泠道故城东边两三百米处。亭已破旧不堪,但仍是庄稼人和放牛人休憩之所。碑文为:“应闻孙叔(孙叔敖,前630?—前593)埋蛇,而尊居宰相;宋郊渡蚁,而选中状元。自古登甲第而应显荣者,无非阴骘所致。况开通道路,本于《月令》;除道成梁,垂之者书。则建亭修路宜急也。韶峰一溪,源出山口,灌会疑流。为州县之通衢,亦两粤之要路。春水泛溢,未免泥滑而险阻;秋冬雨雪,实属蹂躏而倾崩。悲举止之维艰,叹行人之莫慰。然而修因有自,乐善同心。首事捐金,砌桥途于两岸;同人功立,竖凉亭于千秋。既往来之康庄,亦憩息之有所。倡始于孟夏,告竣于季冬。从此服贾辇车不致临途而叹,诗人骚客且将问境是依。正道荡而玉道平。欹周道者,咸乐如砥之休;永载驰者,且有周行之示。既刊首事之经营,并勒各捐之银数。凡百君子,流芳百世。超凡撰书。乾隆五十六年(1792)辛亥仲冬月吉旦”。文中认为:“自古登甲第而应显荣者,无非阴骘所致”。建亭之处,本为“州县之通衢,亦两粤之要路”。但在未建亭前,却每逢“春水泛溢,未免泥滑而险阻;秋冬雨雪,实属蹂躏而倾崩”。而建亭后,“从此服贾辇车不致临途而叹,诗人骚客且将问境是依”。读来朗朗上口,使人振奋。

    另外,民间有一句话,叫作“凉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是说,凉亭是公共场所,不是某一个人可以独占独享的地方,“前客让后客”,要有“礼让”之风。另一层意义则是,“休息过了,可以继续上路了”的一种婉转的催促和提醒。说到“公共场所”,一般地说,“凉亭”“茶亭”很少有私家占据的,当然因某种天灾人祸等特殊原因而临时被人占用的情形也有。而“亭”则可以出现在私家园林,也可出现在景区公园等公共区域内。

 

    三、诸暨古亭选介 

    江南建亭历史悠久。韦昭《国语注》就有“诸暨句无亭”之记载。被誉为中国方志鼻祖的东汉《越绝书》中就记有“马亭、犹亭、离亭、梅亭、柴辟亭”等亭。有的还记述了距离或位置,如“犬亭。去县二十五里”。“阳春亭。去县五十里”。有的与“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如“吴东徐亭东西南北通溪者,越荆王所置,与麋湖相通也”。“语儿乡,故越界,名曰‘就李’。吴疆越地以为战地,至于柴辟亭。……‘女阳亭’者,句践入官于吴,夫人从,道产女此亭,养于‘李乡’,句践胜吴,更名‘女阳’,更‘就李’为‘语儿乡’”。“秦始皇帝以其三十七年(前210),东游之会稽,道度……余杭轲亭南……以正月甲戌到大越,留舍都亭。……已去,奏诸暨、钱塘,因奏吴。上姑苏台,则治射防于宅亭、贾亭北”。有的则从行政角度言之,如“东掖门亭长越公弟子公孙圣”句,是说“公孙圣”乃“东掖门亭长”也。兹择《光绪诸暨县志》所载古亭数种,内容涉及历史记忆、宣政详令、祈福祷祥、驿路交通、弘教扬法、尊学励志、孝道贞节、景观名胜、商贸街市、风物特产。等等。略述如下:

    浮丘亭  刘家山头,村在溪北,亦称浮丘。田中一阜隆起,石骨嶙峋,名浮丘。其田曰浮丘田,或云相传浮丘仙翁隐此,故名。南有隐仙山,与眉月山相对。山有隐仙石,石上有仙翁坐卧迹。下有仙翁庵。又相传有浮丘墓,乾隆六十年(1795)又建有浮丘亭,俗呼后山亭。

    禹思亭  王家井,村在江东,有市,市旁有“禹思亭”,亭侧为道南书院。了山闸头,有了山渡,旁有了山亭。

    句无亭  在句乘山东。句乘山,亦作句无山,山南界义乌。《国语》云“越臣于吴,吴更封越,南至句无”即此。为宋汝章栖隐处。《万历府志》云:“山有九层,俗呼九层山。山南有句无亭”。韦昭(韦曜,204—273)《国语注》云“今诸暨有句无亭是也”。《浙江通志》:“句乘山南,旧有句无亭”。案:句无亭,在句乘山东北,《通志》以为在山南者,误。

    越山亭  在长潭街东越山麓,俗名“三越亭”。

    浣纱亭  在苎萝山,里人架屋三楹为浣纱亭,亦毁。旧有晋右军将军王羲之(303—361)墓。《会稽记》云:“孙绰撰文,王献之书碑”,亡已久。

    浣溪亭  在苎萝山麓。《於越新编》:“在诸暨浣溪”。《旧志》不详其地。西子祠边旧有亭,或其遗迹也。咸丰辛酉(1861)毁于兵。吴莱(1297—1340)有《浣溪亭诗》:巧笑回头百态生,明珠论斗比犹轻;山围故堞青螺色,水涌寒滩白苎声。百万甲兵终畏敌,寻常花草岂倾城?归来徒作兴亡鉴,谁写当年一寸诚?

    申明亭  在旧仪门右厢。“旌善亭”在仪门左厢。知县夏念东重建。洪武二十七年(1394),诏有司择民间高年老人公正可任事者为里老,理其乡之词讼。又诏天下州县,置“旌善”“申明”二亭,民有善恶,书之以示劝惩。见顾炎武(1613—1682)《日知录》。又案:《大清律·注》有州县各里普设“申明亭”一条则。国朝亦有此制。

    戒石亭  旧在仪门内,当甬道之中。后移谯楼外,当大门之中。同治九年(1870)亭石毁于兵。谨案《系年要录》: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六月癸巳,颁黄庭坚(1045—1105)所书《太宗御制戒石亭铭》于郡县,命长吏刻之庭石,置之座右,以为晨夕之戒。又《容斋续笔》云,乾德三年(965),成都景焕撰《野人闲话》一书,首载蜀王孟昶(919—965)颁令箴二十四句。太宗皇帝(赵光义,939—997)尝取二联,先后互换,书之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以赐郡国立为戒石。铭石所镌者,即此四句,盖宋制也。

    御制亭  在尊经阁前。明隆庆间知县夏念东建,后圮。万历间教谕龙奋河以圣谕不宜偏立,邑人蔡子智改建于尊经阁前中。

    敬一亭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县徐履祥建,中竖世宗(朱厚熜,1507—1566)御制敬一箴碑,天下学校奉行一律,见陈继儒(1558—1639)《见闻录》。亭前有沼,周以曲栏,见钱德洪(1496—1574)《重修学宫碑记》)。废已久,莫详其处。

    观稼亭  邑东迓福门旧有“接官亭”。亭废,豪右据其地而田圃之。嘉靖初知县事朱廷立(1492—1566)两崖子复焉,构亭三间,门一间,环以墙,题曰“观稼”,庶乎后之来者以时观焉可也。彼名“接官”者暂焉云尔。“喜雨亭”志喜也,“醉翁亭”志乐也,“观稼亭”志忧也。唯其忧乃能始而喜、终而乐也。

    双莲亭  宋时在诸暨“主簿厅”侧。亭下有池。宋庆元间,池产骈跗莲,故建。嘉泰元年(1201)主簿丁崈重建,陆游(1125—1210)为《记》。《记》中谈及“双莲亭”:“诸暨主簿丁君崈者,……自君来,比二年,产异莲骈跗,邑人传以为君且通贵之祥,相与名其池上之亭曰‘双莲’。……嘉泰元年十月二十七日(1201.11.24),中大夫直华文阁山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致仕陆游记”。

    芝山亭  在芝山坊。唐天宝中邑令郭密之建。今圮。

    芝泉亭  在县东五十里,属大部乡,山下为孝感里,一名庐墓,即唐孝子张万和(657—727)庐墓处。隔路为狮子岩山,山下有芝泉,上覆以亭,万和十二世孙佺建,张辰撰《碑记》,后泐。三十一世孙张之权、之杰重建,叶敬撰铭。

    百岁亭  咸丰九年(1859),安俗乡曲潭人王明山,年百岁。建“百岁亭”于七十一都长官桥东。

    灵雨亭  在灵惠王庙侧。明隆庆二年(1568)知县梁子琦建。

    五里亭  有落马桥,亦名长官桥,宋淳祐间县令家坤翁建,明成化间知县王瓒修之,更名兴暨阳桥。岁久佹圮。国朝咸丰间,里人募捐重建。

    新   新亭,实东西浙水交错之冲。南为道士湖,北为新亭湖。湖内新亭山有元处士方圻墓。又有新亭桥,明万历乙巳(1605)建。知县刘光复(1566—1623)有《新亭桥记略》。又有新亭步,步有渡,行人便之。乾隆十三年(1748)章嘉学捐田九亩六分、屋一间,以资岁修。

    亭   平阔……亦名亭阔,古有亭阔驿,今废。有登科坊,明景泰庚午(1450)举人张肃立。村口有杨司马庙。《嘉泰志》作亭阔庙。《章志》云:“相传越句践司马隐此,殁为本境土谷神”。岁正月元宵,里人设供,为木架,高四五丈,复于架上卓幡竿数十尺,名曰插㡐。

    涵碧亭  宝寿寺,唐大中八年(854)建,见《於越新编》。初名圣寿,咸通十年(869)改今额。寺内旧有“来青阁”、“涵碧亭”、“藏经之殿”三额,皆唐柳公权(778—865)书。又有《宝寿寺碑》,见《嘉泰会稽志》,亦唐人撰书。今佚。

    啸猿亭  东白山,在县东九十里,绵亘开化、孝义二乡。《剡录》:“山有白猿赤玃,又有鸟如鸡,文彩五色,口吐绿绶长数尺,号吐绶”。刘宋时,褚伯玉(394—479)尝隐居于此,在东白山立啸猿亭、疏山轩,西白山立二禅师道场、齐云阁。

    晚香亭  在四十四都流子里。元陈大伦(1294—1367)建。大伦当元季兵兴遁流子,依义士吴宗元(1282—1369)以老,于长谷中,临流筑亭,取“黄花晚节”之义,与宾客啸咏其中。

    见大亭  在钟山南紫薇山北麓,为枫桥最高旷处。明两英处士骆骖筑。骖子问礼(1527—1608)重修。凿石为基,后崖颇高。崖下有小池。亭左有方池。亭右有小庭方丈,砌石三级,环植秋花,曰“小芙蓉城”。城上一大砰,为亭中最高处,夷为台,曰“白云台”。“见大”者,取宋周濂溪(周敦颐,1017—1073)先生“见大心泰”之义也。

    踪忠亭  在湄池江干。明诸生中黄先生傅日炯(?—1646)殉节处。后圮。步有渡,明嘉靖间里人、梧州府通判傅灿设。踪忠亭,咸丰间傅遇春为改建祠焉。

    桂花亭  明翁溥、王钰读书处,今圮。

    毓秀亭  在旧射圃,后废,亭亦圮。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县徐履祥复之,榜其门曰“观德”。国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张端木徙于崇圣祠西。光绪十一年(1885),孙笃祜重葺之。

    忠孝亭  在凤仪楼狮子山北。孝子楼墨林及其弟永叔殉父难处。里人为立碑山麓,覆以亭,四柱皆石,俗称为“忠孝碑亭”。

    野史亭  在扶蔬草堂北。仁和陈豪书额并跋。

溪园亭  在溪园。今废。

    缵   在万一楼西南。骆问礼读书之亭。今圮。

    自有亭  在缵亭前。明贡生骆琎筑。

    赵烈妇碑亭  在东岳庙前。光绪二十年(1894)廪生赵学裘妾方氏建。

    贞女亭  在烈妇亭侧,金槎聘妻袁贞女建。

    贞孝亭  在丫路头迤北。陈乃大聘妻孙贞女建。

    观瀑亭  西岩山,上有古西岳寺。梁时建,唐咸通八年(867)赐名“咸通西岳院”。相传为丁令威炼丹之地。井旁有月山,上筑月台,今寺废,为胡公庙。以岩在瀑上,亦名栖岩庙。出育麟桥,溪水至此一束,两山壁立,巨石当流,瀑布千丈,势如喷雪,飞沫溅衣,观者眩目。下有一洞,窈深无底。石壁上苍藓寿藤、虬木仙葩,争奇五泄。上有“观瀑亭”遗址。

    听泉亭  在澹成堂西。明骆象贤筑。今圮。

    八封亭  在小陶朱山巅,亦名八风亭。

    宾松亭  在朱公湖中龟山,即覆船山之巅。赵仁捷南宫后归隐所筑。

    龟山亭  《楼志·古迹志》引《万历府志》云:“龟山亭,在县东二里放生湖中,郭密之建”。

    醉花亭  在“借园”西隅。

    街   即宋之街亭里,属金兴乡,为三十四都市集,东阳、义乌及温、处通衢。有官渡二。春夏备船,秋冬架木桥,复置小屋三楹于西岸,募人守之。知县沈椿龄撰有《新建街亭市义渡记》。知县朱扆《街亭雨中诗》。街亭市,在三十四都。

    茭   即范邻坊,在南门外,通上湖,以近范相坛,故名。亦名采莲,元又改名茭亭。当即“郊亭”。据《唐张处士故亡妻倪氏(822—867)墓志铭》载倪氏“终于郊亭坊私第”,说明唐代已有“郊亭”矣。

    慈岸亭  在大马溪畔。有桂树,相传为宋时物,每岁稔则花,饥则不花。

    句    在姚舍山下,世传宋京城御使陈谟(1305—1400)居此,陈氏后裔遂以“句亭”名其族谱,而改称姚舍山为句亭山。

    碑   埂上有古碑,后以江淤增埂,埂高碑没,则仅露碑首矣。

    里   宋设“里亭里”。有里亭庙。又有里亭湖,湖南属义安乡,北属萧山。

    井   在王旭西北平阔村。元封丘县尹张宿自超越乡迁居平阔,筑亭于井干之上,故名。《万历府志》:“诸暨有井亭李”。

    花   诸暨旧时乡名。领都四:四十五都(宋一图,元三图)、四十六都(宋一图,元三图)、正四十七都(宋二图,元三图)、附四十七都(宋一图,元同)。领里五:大林、白社、徐岸、五灶、后岸。元增五里:龙泉、建兴、阳明、松岗、永昌。

    康   宋元嘉二十四年丁亥(447)七月乙卯,木连理。《宋书·符瑞志》:“杨州始兴王浚以闻。会稽太守羊元保请改连理所生处‘康亭村’为‘木连理村’”。

    亭   即姚舍山,相传宋太师姚舜明(1071—1135)居此。北城绕其后。左有玉簪山,小而狭长,强半为城跨,故所见仅小阜也。城隍庙当其下。左有关庙,俗呼武庙,邑令春秋奉行祭典于此。

 

    四、结语                             

    今年(2014)5月1日,笔者因事去浦江县中余乡尖蓬自然村,途经诸浦相交处之“永乐亭”(与上文中“永乐亭”同名,巧合也)。今属诸暨市马剑镇上和(本作上何)。永乐亭旧为浦江通富阳孔道。民国十一年(1922)由上和村陈东啸、陈良恭等建造。亭长约10米,宽约5米,高约7米。亭体基本完好。但已显荒芜矣。陈氏尊陈文德为始祖。文德(龙2),字兴祖。谊切于友,志高尚,淡名利,喜游山水,凡名山胜景,兴之所至,辄裹粮而游,见上和群峦叠翠,列峰排云,修竹茂林,春青冬绿,有“五马同槽”之胜。而平畴膏腴,亦足聚族,遂于洪武十五年(1382)由湖州乌程葱溪卜居上和焉。其地东至坪头岭,南至上和岭,西南至瓦窑岭,西连乔竹岭,北接宅树岭。“穿心”不足500米之小小上和村(此处未含村口“下新屋”自然村),竟与5条山岭相连,亦算一大奇观,可谓“五岭逶迤”矣。上和东北又有“北坞岭”,虽未与上和直接相连,却是古时诸浦县界所在。“北坞岭”东至蒋坞,西至西坞坑,“北坞岭”岭北为幽西寺,西南为王家山村。据清《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载:“宝趺岭,在(诸暨)县西四十里,属灵泉乡,泄下溪之源出焉。东流经前泄,又东流经泄下,又东流经百叶畈,绕荷尖山,会横里、蒋坞诸溪,东流至冯村,入石渎溪”(卷11第13页)。《县志》所言之“宝趺岭”者,即“北坞岭”也,而“源出”之水,则从广义“北坞岭”山体言之。

    在思绪联系到上和“永乐亭”之际,笔者不禁想起50年代末,走出家门,四处有亭之美好画面:向东去草塔“赶市”,会经过“永和亭”(横里,今重建)、“塘头亭”“团圆岭亭”“乐善亭”(岭上畈竹篷)、“官仓庵亭”。向东南去青山,有“石渎庙亭”、“下西坞亭”。向南去浦江王家山,需经过“蒋坞亭”。向西去前泄,有“泄下亭”。向北去藏绿或狮象,路上有“倍佳亭”(今存)。可见旧时之“接待设施”和“惠民措施”是何等之完善耶。当然,现在的“高速公路服务站”,或许正部分地延伸着“凉亭”的作用。

 

                                            2014.5.12

 

 

 

http://s10/mw690/0030IvrKgy6IPgTpSlj69&690

 


http://s10/mw690/0030IvrKgy6IPhmUU5z79&690

 

 


http://s16/mw690/0030IvrKgy6IPhviGVp8f&690

http://s1/mw690/0030IvrKgy6IPicLYUo60&690

http://s15/mw690/0030IvrKgy6IPiO03Nk9e&690


http://s3/mw690/0030IvrKgy6IPjfbHjA62&690

http://s2/mw690/0030IvrKgy6IPjlvUe501&690

http://s9/mw690/0030IvrKgy6IQgq7Ii478&690

http://s8/mw690/0030IvrKgy6IQh2iTd577&690

http://s11/mw690/0030IvrKgy6IQh3cpkefa&690

 

 

http://s5/mw690/0030IvrKgy6IQlCA4Sgd4&690


 

 


http://s9/mw690/0030IvrKgy6IQixFsYUb8&690

http://s7/mw690/0030IvrKgy6IQiygPNY46&690

 

http://s13/mw690/0030IvrKgy6JOPxe3j6ec&690

http://s4/mw690/0030IvrKgy6JOQMhAl5a3&690

http://s11/mw690/0030IvrKgy6OZu9ULWO4a&690

http://s14/mw690/0030IvrKgy6OZuabnAN0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