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氏家乘》
——诸暨谱牒选介之三十八
杨士安
《楼氏家乘》是一部颇具价值的“卷轴式”谱牒,共4轴。早在90年代初,笔者见过其中3轴,另一轴未曾见得。1996年10月,楼圣耕先生提供了谱牒照片近30张。本谱“楼氏家乘”4字由新安朱熹题写。前有彩绘祖像。色彩鲜艳,基本完整。他们是:楼承皓(楼光皓,951—1022)像、楼茂郏像、楼郁像、楼异像及楼钥像。其中有宋宁宗赵扩(1168-1224)所题《像赞》5通。应该说明的是:谱中朱熹题签、宋宁宗像赞、吴潜、袁甫题跋虽非原迹,但摹写水平极高、几可乱真。应该认为是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年间)的精摹本。鉴于其时楼姓已迁居于各地,为不忘先祖,相关族支各执“摹本”保存。“真本”应保存于祖居地鄞县。有人以为系清人临摹,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它不是什么艺术品,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像没有人会去伪造一本早已过时的历书,也不会有人会去伪造一本过时(只记到第十八世)谱牒的。而且旧时“谱牒”极少有“商品价值”,所以尽管不是“真本”而是“摹本”,仍有极高文物价值及学术价值。应该属于极为难得的早期谱牒之一。从谱中未能判断出该族属于今日诸暨何支“楼氏”,一般认为是诸暨枫桥楼氏一支,但不能肯定。枫江开先堂楼氏,始迁祖淮,南宋时自鄞县迁暨阳之枫川。《谱》中有“居暨阳者,郁公之六世孙淮也”句。
宋宁宗所题《像赞》分别为:1.敕赞唐谯国公楼承皓(951—1022)像:维尔谯国,仕唐的声;人虽隔世,像俨如生。朕□拊髀,思古之英,安能起子,作朕股肱?嘉定四年五月六日(皇宋之章)。2.敕赞吴越御史中丞楼茂郏像:颀伟之姿,刚(烈)之气;服事尔(王),竭忠尽义;(勋)业著于东南,(庆)泽延乎胤裔。嘉定四年五月六日(皇宋之章)。3.敕赞正议大夫楼郁像:心契前修,力穷其学,志操高(古),屡空自乐,一方师表,万夫先觉。嘉定四年五月六日(皇宋之章)。4.敕赞太师楚国公楼异(?—1123)像:其貌也温,其德也茂;奋迹贤科,厥施未䆒,有子有孙,仁者宜及。嘉定四年五月六日(皇宋之章)。5.敕赐参知政事楼钥(1137—1213)(手)书。览卿宗谱,其见尊祖敬宗之心,朕甚嘉之,兹特为卿先世□臣御制像赞五通,并书以赐,用光兹谱,以示子孙,俾世守□坏耳(可)。嘉定四年五月六日(皇宋之章)。
之后为《楼氏家谱》。谱前题“科第传芳”“簪缨继美”。接着有姚江方山京[1]所撰谱序。《序》云:少司马楼公,名治,字平甫,庆元鄞人,乃少师宣献公讳钥之季子也。方淳祐辛亥之岁,来守吾越,有惠政,秩满,当代士民爱而留之。遂家郡治之东,亦既安于其土矣。先是宣献公尝修《楼氏宗谱》,当嘉定秉政日。请有宁庙御制先世像赞五通,冠于谱首,真子孙世守之宝也。然其谱大纲虽具,而节目未详,意将渐次纂入,适感疾未竟所事而卒。平甫仁孝素著,每阅兹谱,痛父业之未终,思成其德,乃因致政之暇,踵而为之。事既竣,属余为序。维楼氏系出夏少康庶子东楼公,子孙世居雍丘,若秦丞相缓,汉尚书煌,中郎将望,皆其裔也。中郎后孙讳玄,仕三国吴,为会稽太守,遂因官留家会稽。历传至梁,有讳偃者,由明经入仕,累官至兵部侍郎,始居今庆元之奉化。自侍郎而下,世次或续或绝,莫得其详,今谱其可知断自唐文宗时谯国公讳承皓为始,然系则出自侍郎公也。其长子讳颖,举咸通进士,卒官侍御史。侍御之子银青光禄大夫讳茂郏,与银青之子金吾将军讳永者,当五代时,俱食钱氏禄,以武功显名,既殁,乡人以其父子尝有保障乡里之功,各为立庙祀之。金吾二世生皇太常卿讳诚。又二世,生皇祐进士正议大夫讳郁,以文学行谊闻于庆历间,称庆历先生,始自奉化徙鄞,居城南。生三子:长讳常,治平进士,官谏议大夫。次讳光,熙宁进士,官中书舍人。谏议仲子讳异,登元丰进士,官徽猷阁直学士,后以曾孙宣献公恩赠太师楚国公,即平甫四世祖也。余考楼氏世居奉化之舍墟村,自谯国至金吾四世,相继贵显,迨庆历先生迁鄞,七世连取科举,人名所居里为“昼锦坊”,有“舍墟村里诗书泽,昼锦坊中柱石家”之称。且其子孙与宗人之分徙于永康、义乌、东阳、浦江、临海、诸暨、萧山、长洲等处者,随在皆成官族,名于其乡。呜呼!何其盛哉?虽然楼氏之族固盛矣,然徒取于世禄已耳,当求所以垂不朽者而后可也。昔吾范宣自谓保姓受氏,历虞夏商周之世,既久而益显,自以为不朽矣,而鲁叔孙[2]谓之世禄非所谓不朽,所谓不朽者,在于立德、立言、立功。立者,卓然示于天下后世而不可泯者也。平甫缵厥考之绪,其尊祖敬宗之心厚矣,尚亦勉其所立哉,为楼氏之子孙而加勉之,则此谱之百世有耀矣。是为序。咸淳元年(1266)岁次乙丑二月吉旦,从事郎秘书省正字兼权校书郎主管仙都观姚江方山京谨撰。
其中绘有《楼氏世系之图》。第一世为楼承皓,第二世为楼颖、楼颢。第三世为楼茂郏,第四世为楼永,第五世为楼希逸、楼希远,楼希进。第六世为楼诚、楼谅。第七世为楼闳、楼闽、楼闿。实际记载至第十八世。
《制诰》:“奉天承运皇帝[3]制曰:畴咨熙载?每思尧舜之隆;梦卜求贤,宁逊商周之盛?欲慎置兵之术,必须经远虑微;得资画策之臣,庶以折冲消难。尔观文殿大学士楼炤[4],志怀果烈,风概沉雄。剖竹信州,兆姓服其乐易;参谋宣幕,政治赖其劻勷。顾能忠勤自许,廉慎勿渝;雅度谦衷,古今罕睹。寺人出案仓庾,而抗言力止;降将觊觎圭祖,而补牍直陈。揆厥功终,深裨国是;用登峻秩,以示褒嘉。兹特擢尔为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使,尔尚罄乃一心,熙予庶绩。君臣相正,勿忘献纳之规;夙夜在公,勉致隆平之化。往服休命,无愧前修。绍兴十二年九月十七日。(制诰之宝)”。
太师左丞相史浩《中大夫楼子文先生小景[5]》:“翁临西蜀,一化南闽,翁以是教,作成吾鄞。逮今士子,传学彬彬,收功贻厥,世有显人。太师左丞相史浩赞,七世孙采重录。公讳郁,字子文,登皇祐五年进士,历官中大夫,号“庆历五先生”。先世出杞国,夏少康之后,周封杞东楼公,支孙因以“楼”为姓。至汉,曰望,字次宗,又字次子,习《春秋》,操节清白,世称儒宗。传八叶,有曰护者,仕晋武为散骑常侍。护生融。融生仪。仪生侍中永。永生秘书监元济。元济七子,次子崇,仕后魏为大都督,勋业播诸史传。又五传曰胤昌,贞观间拜骑都尉。胤昌生瞻。瞻生伯仁。伯仁生师义。师义生广州刺史敬,居河南之平舆。再四传而有宁威将军者,唐末避地于浙。长子仕廉,居东阳。由东阳而徙永康者曰坚。坚之后至洙之孙曰炤者,绍兴中,官拜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仕廉弟仕弘,徙居明州奉化。由奉化再徙者,自郁公始也。郁生常、光。常生弁,光生畀。五世孙锷、鈂、钥、镛、鑛。六世孙汶、淮、澂皆踵世科。居暨阳者,郁公之六世孙淮也。(名贤世裔,翰墨流芳)”。
吴潜《[6]题跋》:“一本由来无后先,支分派远始纷然;能将谱牒稽家世,自得源流指掌间。血脉亲疏方有别,子孙贤否并相传;君家独得名臣裔,千载芳名永不谖。观文殿学士判庆元府事吴潜跋”。
袁甫[7]《题跋》:“具存匪妄也。据其所宗者,实其所可信也。百川一源,万枝一本,水源木本之道,孝弟之心一而已矣。昔范文正公告诸子曰,宗族甚多,于吾固有亲疏,然吾族宗视之,则皆子孙,固无亲疏也。苟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而不恤也?且自祖宗来,积德百馀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先人之心,而不负奉直修葺之意?庶继继绳绳之后来,以益衍其传而勿替焉。孰谓家乘之重,不与国史相匹乎哉?朝议大夫四明袁甫谨题”。
其它资料有:
杨时《送楼公之任情见乎词》:“十二街头三尺雪,骏马健行如跛鳖;生怀故人楼松筠,拂袖前行何勇决?龟山先生强欲吟,冻笔如槌砚欲裂;京国青衿十载交,欲言不言情哽咽。愿君勿作绕指柔,愿君勿作在矿铁;甘雨幽遐冤草苏,清风宇宙贪泉竭。循良宁负圣明时?玉烛光华侍调燮。弟杨时顿首”。
侍御史王十朋题:“蔼蔼遗像,雅度舂容,羽仪文苑,推轂群英,光华侍从,辅翼圣明,勋贻厥后,世有显人。侍御史王十朋题”。
文天祥题《楼宣献公赞》:“隆兴及第,历仕三宗;初陈党锢,卒忤奸雄。飘然居间,晚登台位;行己大端,渊乎攻媿。文天祥题”。
楼圣耕先生有1996年11月“手录本”。
2013年4月7日
[1]
方山京:慈溪(今浙江宁波)人,字子高,号砚庵,生卒年不详。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状元。方山京幼年孤苦,曾寄宿旅泊舅家。但其学习勤奋,言行谨慎,心气平和,被时人称为有修养的谦谦君子。中状元后,有人责怪其制策过简,令增加数语,方山京道:“圣上已览,吾怎能自欺欺人?”以后,因在议事中,见同事缩头咋舌,讳忌重重而拂袖离去被弹劾,引退归隐故里。方山京为官正直清廉,家境贫寒,其处所均为亲朋故友为之构筑,极其简陋。但方山京却能不趋富贵,泰然处之。度宗即位(1265),下诏起用方山京,官复原职。咸淳三年(1267),以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任秘书省正字,兼沂靖惠王府教授,以正字兼庄文府教授,迁校书郎。后来,得病不能上朝,去世后,葬于上虞之彭山。
[2]
叔孙通,又名叔孙何(?—前194?),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汉族,旧鲁地薛(今山东枣庄薛城北)人。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3]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一诏书套语,一说始自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自然少不了借用天命,其一举一动都说成是“奉天而行”,因此,他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其诏书大多也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其后,这个诏书套语沿用至清朝灭亡。明清两代的诏书并不是都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也有相当一部分诏书开头真接用“皇帝诏书”或“诏曰”。另据考证,“奉天承运皇帝”之称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后期,《唐会要》卷十九“让黄帝庙”条记载:文敬太子李塬等人死后追封“奉天承运皇帝”之号,唐太宗开成四年(839),停废此制。
[4]
楼炤(1073?—1145),字仲晖,南宋大臣。惊秋塘村人。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累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等职。靖康间,金兵入侵,高宗在建康,炤以为当时“力未可以保淮南,则因长江为险阻,权都吴会,以养国力。”高宗移跸临安后,楼擢为右司郎中。六年(1136),复召为左司员外郎,寻迁殿中侍御史,复调起居郎。九年(1139)进宫任侍读,升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十四年,楼炤以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诣阙入觐陛下时,复授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不久,被李文会等弹劾罢去。除知宜州,后徙广州。未赴任卒,年七十三,谥“襄靖”。
[6] 吴潜(1192—1262),字毅夫,号履斋,宁国市云梯乡人南宋爱国名相
[7] 袁甫(1216年前后在世),字广微,号蒙斋,庆元府鄞县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