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君强士(3)
(2023-05-19 18:22:44)
弱
影响东晋历史的大事之二
纵观
孝武帝所立太子司马德宗是个话都讲不连气的大白痴,司马道子乘机复出掌控大权。但此时桓温的儿子桓玄已经脱颖而出,不甘于昔日失去的桓氏权势,就推琅琊王氏的青徐二州刺史为盟主,联合荆州刺史殷仲堪一起“清君侧”,要求朝廷诛杀司马道子的亲信王国宝等。当时王恭得到北府军统帅刘牢之支持,司马道子只得马上接受“清君侧”,杀了王国宝等。这一事件,意味着琅琊王氏、谯国桓氏两大世家又开始要和晋室共天下了。
不久,王恭、桓玄、殷仲堪果然再次联合起兵“清君侧”,矛头直指司马道子父子。这次司马道子父子釜底抽薪,说服刘牢之背叛王恭,王恭兵败被杀,桓玄和殷仲堪只得退回藩镇。
几年后,桓玄拼吞殷仲堪势力,拥有江州、荆州、雍州三州地盘和兵力。不久,桓玄借口讨伐孙恩勤王起兵,但在孙恩逃走后,他拒不接受朝廷命令退回驻地,反而将并将势力范围扩充到襄阳,湓口等军事要地。
于是朝廷忍无可忍,以手刘牢之的北府军为前锋讨伐桓玄。但刘牢之政治上糊涂,竟被被桓玄派去的说客打动,因此明里保持中立,实则暗助桓玄。遂使桓玄顺利东下,进入建康,完全掌控了国政,随即又接连诛杀了司马道子父子。不久,桓玄干脆逼晋安帝禅位,登坛称帝建立桓楚。
这就给了寒门大英雄刘裕施展神威的机会。他以北府军旧部为骨干,打垮桓玄,消灭桓楚和桓氏残余势力,恢复了晋安帝的皇位。随着他讨平各处内乱,取得收复四川、灭国南燕,攻克洛阳、长安的北伐胜利,威望笼罩朝野,于是他废去白痴皇帝,另立司马德文为晋恭帝。
司马德文是个大好人,晋安帝在位时,他一心一意维护这个白痴兄长,亲自照料他的饮食起居,为他起草诏书批答奏章等。做了傀儡皇帝后,也对刘裕敬畏有加,言听计从。后来刘裕派人逼他在禅位诏书上签字,他欣然从命,还对左右说,若没有刘裕,东晋在二十多年前就灭亡了,是刘裕让东晋多延祚了二十几年,所以他是甘心情愿禅位的。当然,这个大好人也是个弱主,没法和刘裕的强势抗衡,只得结束了共天下的局面
从以上史实可知,东晋自始至终是个弱君强士的朝代,也只能是个皇帝与世族共天下的统治模式。那么,这种统治模式好不好呢?
应该说,东晋的这种统治模式,比西晋的司马皇族共天下模式强多了。强在扩大了统治基础,扩大了制衡的力量。皇室毕竟人少势单,貌似高贵其实草包不少,皇帝之下只有一根支柱当然很不稳固。加入世家望族这根支柱后,人数多了许多,出各类精英的数量也就多了,统治的稳定性远胜于单根支柱。然而两根支柱还是不稳的,还必须扩大统治基础。这在东晋后期已经明白无误地显露出来,一旦“共天下”只让几个世家望族参与,把大多数寒门精英排斥在外,久而久之,这些寒门精英就会由期盼变失望,由失望而叛逆,最终成为这种“皇帝与世家望族共天下”模式的掘墓人。孙恩、卢循、刘牢之、刘裕即是这样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