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东晋历史走向的事件》代序(终2)
(2023-05-14 19:57:05)《影响东晋历史走向的事件》代序(终2)
纵观
八、荆扬相衡,则天下平。
东晋名相谢安曾总结出安定东晋的八字方针:荆扬相衡,则天下平。回看一部东晋史,确是至理名言。
这里的荆扬,指荆州扬州。晋承汉制,中央政府以下,分州。郡。县三级政府。州的最高长官是刺史,权力很大,掌管一州的军政民事。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当时与灭亡西晋的匈奴刘汉、羯族石勒隔江对峙,是东晋西面屏障,所以荆州刺史都由能力很强的将帅担任,手下兵多将广,人事权和财政权也比一般的州要大得多。
扬州在长江下游,离东晋首都建康很近,是东晋东北面的藩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扬州刺史一般由朝庭最信得过的将帅担任。
荆州远离朝廷中枢,能力过强的刺史往往性格跋扈,会做出一些越权的举动,引起朝廷中枢猜忌,就要想方设法削弱其兵权,这又会引起荆州刺史的不满。两者互不相让,就会兵戎相见,一个要以荆州兵“清君侧”,一个则派扬州军“平叛”,闹得天下大乱。
这样的乱子在东晋史上并不少见。晋初元帝疑忌荆州刺史王敦,派亲信担任扬州、徐州、青州、湘州刺史,把新征军队都充实给这些州,企图三面监视荆州,引起王敦第一次起兵清君侧,可怜那时的朝庭直属部队不堪荆州军一击,王敦攻入建康,杀死元帝亲信,自领扬州刺史,驻兵姑孰,遥控朝政,把元帝气得郁闷而死。
明帝即位后,王敦曾第二次起兵清君侧,但当时他已经重病将死,不能亲自出征,士气大受影响。他的亲信从浙北起兵策应,被流民帅苏峻打败。他的主力也被温峤、周侃打败,这次清君侧以失败告终。
明帝死后,庾亮以太国舅主政。他对当时的荆州刺史周侃和历阳流民帅苏峻十分疑忌,一面任命好友温峤为江州刺史看住周侃,一面逼苏峻交出兵权,激起苏峻和豫州刺史祖约强烈不满,起兵进攻建康,庾亮所率的朝庭六军依然是银样蜡枪头,被叛军打得大败,庾亮扔下太后妹妹小皇帝外甥狼狈出逃江州。
苏峻之乱在荆州江州朝庭三方联军及郗鉴京口军夹击下平息了。苏峻之乱的意外收获,是郗鉴发现北方南渡流民勇猛善战,他以太尉兼任扬州刺史,开始组建以北方流民为主体的军队,使之成为战斗力不容小觑的部队。郗鉴赞同王导的政见,以平衡皇权和士族关系为重。荆州刺史周侃,江州刺史庾亮两次想兵谏扳倒王导,都因为郗鉴反对而作罢。扬州开始起到了“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作用。
桓温死后,继任他的桓冲很顾全大局,不但拱手相让中枢相位,还让出了扬州刺史重要职位,使谢安执政后推荐谢玄到京口,仿照郗鉴办法组建成强大的北府军。
这一时期是荆州桓氏扬州谢氏的蜜月期,不但顺利推行土断发展经济,改善了东晋财政状况,还取得了淝水大捷和北伐的胜利。谢安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总结出“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道理。因此,在桓冲逝世后,谢安不同意乘机并吞桓氏势力,妥善处理了桓冲逝世造成权力真空而引起的纷争。
但并不是所有东晋执政者都明白“荆扬相衡,则天下平”至理的。傻子晋安帝继位,执政的司马道子居然把北府军从扬州划出,归青、兖二州刺史王恭统率,一面又听信亲信王国宝的计谋,准备削藩,引起荆州刺史殷仲堪和王恭的不满,在桓玄的挑动下起兵清君侧。王恭派出的先锋,正是东晋一流雄师北府军。可怜朝庭中枢哪能抵挡荆州、北府两路精兵,只得马上杀王国宝以谢天下,请求王恭等退兵。
不久,司马道子等又策划罢免豫州刺史庾楷,庾楷和殷仲堪、王恭、桓玄结成联盟,再度起兵清君侧。这次朝庭学乖了,先行策反北府军主帅刘牢之。没了北府军,王恭很快战败被杀,荆州军也慑于北府军威名,退回荆州去了。刘牢之则从一名中级将官,升任掌管七州军务的封疆大吏。
几年后,桓玄羽毛丰满,欲与朝庭决战,但忌讳北府军实力,就派说客劝刘牢之脱离朝庭。刘牢之政治糊涂,顾忌自己功高震主,战胜桓玄反而对自己不利,想坐山观虎斗再做决断,就答应桓玄保持中立。朝廷失去北府军支持,很快失守建康,桓玄执政后,马上翻脸不认人,逼死刘牢之,并掘墓斩尸为王恭报仇。
但北府军火种犹在,等到桓玄以楚代晋,刘裕京口举义,北府旧部立即响应,区区几千人杀败十万荆州兵,消灭桓楚,恢复东晋。从此荆扬合一,都在刘裕掌控之下,天下又逐渐太平了。
应该说,“荆扬相衡,则天下平”在谢安去世后依然继续,但这时应该把北府军看作“扬”,荆州军看作“荆”,当这两大军事力量相衡或者“扬”强于“荆”时,东晋则“平”,一旦“扬”倒戈于“荆”,则天下大乱了。而这两大军事力量相衡,实质上是皇权和各大名门望族共天下之平衡,这正是王导、谢安终生孜孜以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