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媲美诸葛亮的军事天才陶侃(3)

(2023-04-05 05:50:37)

媲美诸葛亮的军事天才陶侃(3

纵观

陶侃将入广州,杜弢余部杜弘与温劭等占据交州。听说陶侃来到,企图诈降偷袭。陶侃识破他的计谋,布兵设阵,一举将杜弘击溃。"诸将都请求乘胜进攻温劭,陶侃笑着说:"如今我已是威名显赫,何必再动刀兵,只需要一纸布告就可以解决。"于是下书告谕,温劭因害怕逃走,追兵在始兴将他抓获。陶侃因功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增至四千户。不久,又加都督交州军事。

公元322王敦首次清君侧。三月,朝廷下诏陶侃兼领江州刺史,又转任都督、湘州刺史。王敦攻入建康,把持朝政后,恢复了陶侃的本职,又加散骑常侍。当时交州刺史王谅为叛贼梁硕杀害,陶侃派部将高宝进击,将梁硕击败。朝廷根据陶侃前后的功劳,进号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兼领交州刺史。

公元325,王敦病死,他的第二次清君侧被平定后,晋明帝司马绍为避免重蹈覆辙,一方面重用郗鉴以制约以王导为首的的琅玡王氏势力,同时拔擢江东士族,在侨、吴士族间搞平衡;另一方面改授荆、湘等上流四州人事,使方镇互相制约。陶侃被任命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荆楚民众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互相庆贺。

陶 侃治理荆州,很重视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农业生产。荆州曾一度受灾而在青黄不接时饿死不少人。陶侃鉴此每年在秋收后买米入仓,到次年青黄不接时又开仓平价卖出。使穷苦百姓得以生存。

此外,他"务勤稼穑,虽戎阵武士,皆劝励之。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役所致,欢喜慰赐;若他所得,则呵辱还之。是以军民勤于农稼,家给人足。"在他治理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此说虽有夸大成份。但当时荆州社会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确是事实。

晋明帝病死后,晋成帝五岁即位。庾亮以外戚身份辅政。因辅政大臣名单里没有陶侃,陶侃发了几句对庾亮不满的牢骚,庾亮就对陶侃产生很大的顾忌感,他派自己的老同事温峤出任江州刺史,并加强石头城防卫以拒陶侃。

公元328年,庾亮刚愎自用,不听任何劝阻,逼迫流民帅苏峻交出兵权,导致苏峻之乱爆发。京城被叛军占领,陶侃的儿子陶瞻也被叛军杀害。庾亮携带三个弟弟狼狈出逃,投奔温峤。但温峤的江州兵力远不足以平叛,就建议庾亮去见陶侃,邀请陶侃出兵勤王

开始,陶侃仍以庾亮不信任自己为憾,答复温峤说:"我是在外守边的将领,不敢超越自己的职分。"

温峤以苏峻杀害陶瞻事来激怒他,陶侃的妻子龚氏也力劝他出兵为儿子报仇,陶侃才同意与庾亮冰释前嫌,戎服登舟,昼夜兼程,与温峤、庾亮等人齐会在石头城下,推他为盟主征讨苏峻。

诸将领急于展开决战,陶侃认为敌兵气盛,不宜硬攻,应当等待时机智取。诸将又请求在查浦修筑营垒,而监军李根则建议在白石修垒,陶侃对他说:"如果筑垒不成,要追究你的。"李根说:"查浦地势低下,不如白石地形险要坚固,可容纳数千人,不利于敌人进攻,是灭敌的好地形。"陶侃笑着说:"你真是一员良将。"于是采用李根的建议,连夜修造,天亮时就造成。

叛军看到新建成的白石营垒,大为惊恐,就转而进攻大业营垒。陶侃准备救援,参谋长殷羡:"陆战我们不如苏峻,如果派人去救大业,那大事难成。现在应该急攻石头城,苏峻必定会救援,这样大业就解围了。"陶侃听从了殷羡的建议,苏峻果然丢下大业来救援石头城。诸路晋军和苏峻交战,陶侃的部将彭世在战场上斩杀苏峻,叛军大乱。苏峻之弟苏逸收聚残兵再战,也被陶侃的联盟军斩杀。

在平定苏峻之乱过程中,陶侃作为勤王军的盟主,他的宽容大度,以大局为重,对盟军各部的团结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时庾亮率朝廷直属军队进攻苏峻,吃了败仗,庾亮把自己指挥部属的符节交给陶侃,谢罪请辞。陶侃却说:"古人曾有三败,君侯您才败两次。现在是紧急关头,不该计较这些。"温峤的江州军缺粮,向陶侃借粮,陶侃恼怒之下反而想撤回荆州。经毛宝劝解,陶侃就匀出五万石米给温峤。陶侃对盟军如此宽容公正,盟军诸将都愿意听他指挥奋力作战。其次,陶侃能听从建议和意见,如请郗鉴自广陵渡江扼守京口,以东西夹击苏峻;修筑白石营垒;不救大业专攻石头城等,都是他善于听取部下正确意见的结果

苏峻之乱终于平熄。东晋政局危而复安。自此江南保持了七十余年安定局面,对江南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应该说,陶侃对促进这种局面起了关键的作用。

苏峻之乱平后,陶侃回师江陵。他因功升任侍中、太尉,加授都督交州、广州、宁州等七州军事,加羽葆鼓吹,封爵长沙郡公,食邑三千户,又赐绢八千匹。当时割据辽东的慕容廆与陶侃通信,称赞陶侃是"海内之望中唯足为楚汉轻重者",可见陶侃此时的地位威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