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杀敌卫国梅下吹笛抚筝的将军桓伊(1)
(2023-03-18 06:30:41)纵观
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或作野王), 东晋著名将领、和音乐家。
桓伊十岁时,随父宦游湖南衡阳县,居住在杉桥镇伊山村附近云绵峰下的,刻苦读书习武,吹笛弹筝。云绵峰下原有一座古庙云绵庵。桓伊去世后,当地为纪念他,将云绵庵改为伊山寺,云绵峰改为野山岭。寺内有桓伊读书台、弄笛楼。
桓伊有军事才略,聪慧过人,简朴率真,就多次参与各州府军事,升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事。但同为谯国桓氏主支,桓温属龙亢桓氏,桓伊则属于铚县桓氏,因此桓伊并未受到桓温的特别照顾和重用。不久,朝廷选拔军事人才,桓伊出任淮南太守,远离武昌桓温集团,反而与淮扬的谢氏军事集团交往密集,屡次协同作战,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371年,桓伊与谢玄联军在寿春附近打败了前秦将领王鉴、张蚝,以战功被封为宣城县子,又晋升为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桓伊治理豫州十年,安抚边郡百姓,很得人心。
公元383年,桓伊又与谢玄谢琰协力作战,以少胜多,在淝水之战大败苻坚,以战功被封为永修县侯,晋升右军将军,赐钱百万,布帛千端。这时,桓伊已深受谢安重视,桓伊也深为谢安的才能与品质所折服
淝水大捷后不久,武昌桓氏集团首领桓冲逝世,出现巨大权力真空。为维持朝廷各派系平衡稳定,以利北伐顺利展开,谢安命桓伊出任江州刺史,龙亢桓氏的桓石虔、桓石民分任豫州、荆州刺史。桓伊的江州成为武昌桓氏与扬州谢氏间的纽带与缓冲,成为谢安苦心维持“荆扬安而天下宁”的关键,可见谢安对桓伊的倚重。
桓伊到江州后,经过考察,认为当时江州相对平静无战事,而前几年因对前秦作战损耗过大,加上连年歉收,如今只剩五万六千户人口,应以宽慰抚恤为当务之急。他上疏朝廷,建议合并小县节约开支,免除各县拖欠的官米等。朝廷依从了桓伊所请。桓伊便理顺荒政,救济抚恤灾民,并接受净宗初祖慧远大师的提议,在庐山西麓筹建了东林寺,使其成为了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为此他深受百姓信赖和爱戴。
谢安因女婿王国宝专权擅利行为不检,常对他加以约束限制。王国宝便挑拨离间,使孝武帝与谢安之间疑心渐重,谢安内心苦闷。一次,孝武帝召桓伊饮宴,谢安作陪。孝武帝久闻桓伊笛圣大名,就请桓伊吹奏表演。桓伊吹完一曲后,对孝武帝说:"愚臣弹筝不及吹笛,但也足以自成乐调,自弹自唱,请允许愚臣弹筝歌唱,并请一人来吹笛。"孝武帝命内宫歌妓为他吹笛伴奏,桓伊又说:"歌妓与愚臣必定配合不好,愚臣有一奴仆,善于配合吹奏。"孝武帝便允许他召来奴仆。奴仆吹奏笛子,桓伊边弹筝边歌唱曹植的《怨诗》:"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歌声委婉怅凉,表达出曹子建受皇帝猜忌而无法排解忧伤之苦闷。这与当时谢安的处境非常相似。谢安平时喜怒不形于色,此刻触动心境,不禁抽泣流泪。他起身来到桓伊身旁道:"仅就此举足见足下不同于常人!"孝武帝听到这样形式的进谏,则面露愧色,感到十分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