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坛悲角诗坛巨星的谢灵运(2)
(2023-02-18 06:58:51)政坛悲角诗坛巨星的谢灵运(2)
纵观
依靠祖辈、父辈的丰后家底,谢灵运生活奢华,花钱如泥。他为游山陟岭、纵情山水,常有惊世骇俗之举没。
他曾大兴奴仆庄户,从始宁南山到临海伐木开道。时任临海太守王琇以为是山贼将来来偷袭,大为惊恐,派人侦查才知到的是谢灵运为游玩而为,对谢大为不满。谢灵运在会稽游玩,他总喜欢让郡县长官陪同为他摆谱,也引起会稽官场对他不满。会稽太守孟顗信仰佛教,为人诚恳,但谢灵运瞧不起他,当面取笑他:"成仙得道应该是有灵气的文人,你升天必在我前,成佛定在我后。"于是孟顗这个老好人也很讨厌他。
谢灵运曾上疏请求将会稽城东的回踵湖改为稻田,得到批准。但孟顗认为,回踵湖盛产鱼虾莲藕,附近百姓习惯打鱼水产,不善于种田,因而坚决不同意填湖造田。谢灵运转而要求将始宁县的岯崲湖改做稻田,也遭到孟顗的抵制。在双方交涉中,谢灵运挖苦孟顗反对填湖仅是佛徒腐论,中伤了孟顗信仰,两人之间成见更深。
谢灵运放荡不羁、对地方军民常有有侵扰糗事,孟顗上了一道奏疏夸张其事,说谢灵运想谋反,私自调用本郡军队防守自卫。谢灵运这才着忙,飞骑进京上书辩解,言语悲愤恳切,说自己归家养病三年,鲜与世人打交道,呆在偏僻的穷山岩洞之间,几乎中断了和外界的联系,怎么会造反谋逆呢。为臣当年有幸做过皇上的侍臣,蒙受天恩,扪心自问并无对不起皇上的事,所以希望皇上鉴定是非曲直。
文帝知道他是被冤枉的,但他人缘太差,朝廷中无人帮他说话,所以不去辨别他和孟顗间的是非曲直,只把他调离会稽,让他去担任临川内史,还增加了他的俸禄。
文帝此举用心良苦,但谢灵运却不知反省,到临川后依然我行我素,但知游玩高乐不问职守,延误很多公事。所以再次被弹劾。朝廷派人拘拿他赴京受审,他居然抓住来人叛逃,还写下反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他被追捕送到廷尉定罪。廷尉上奏应处以死刑,文帝仍然爱惜他的才华而开脱他,下诏书说:"谢灵运罪过深重,应该判处死刑。但念他祖父谢玄有功于国家,应该原谅他的子孙,免死充军广州。"
公元433年,盗贼赵钦被捕后,招供自己是山阴县人,本村薛某曾和谢灵运共过,去年九月初,薛某说谢灵运出很多钱,让我们在充军途经的三江口劫救谢灵运。但后来没成功,回乡路上没钱吃饭很饿,只好沿路打劫。"
看来此事属实,文帝无法再维护他,就下诏书将谢灵运在广州就地正法,终年四十九岁。谢灵运临死时写诗说:"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恨自己没有长眠在自己喜爱的山岩上。
政治上糊涂失意,诗坛上清新健将。谢灵运的山水诗,称得上我国古诗词中的一块里程碑。
他的山水诗特点,在于既保留大自然的原汁原味之壮美,又有他观察入微精美"雕琢"之神来之刻画。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样的诗句,自然真切而又使人感到意境不俗。
谢灵运乃性情中人情,在其山水诗中表现得极为充分。魏晋诗歌,经历了玄言时代重"理"而引典的过程。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则遥接了建安文学精神,令诗歌重新回归了抒情言志的传统。他的绝大部分山水诗,都体现了诗人抒情言志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政治抱负失意者,他在诗作中倾诉了"与世不相遇"的悲愤之情;作为山水的游赏者,他在诗作中流露了对自然的赏爱之情;作为行旅的孤独者,他在诗作中抒发了寻求同道之情;作为求道的思想者,他在诗作中表达了悟道后的欣喜之情。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造性地将多重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在创作中。他的山水诗中,充满新鲜甚至陌生的、或幽深或明丽的景观,为读者呈现出如同实景,而又超越实景的诗化的"自然"。同时,由于谢灵运的山水诗以"言志"为旨归,因而自然山水又是他抒发情感的载体,总是蕴含着作者主观的情绪。由此,形成了谢灵运山水诗独特的自然、人文韵味。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我国诗歌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同为南朝的沈约、谢脁等人对他传承有迹可循。谢灵运诗句贴切自然,追求细致入微的描摹景物,对后代诗人写景有示范作用。他的山水诗讲求骈偶对仗,这个特色一方面直接影响了稍后的齐梁文学,促进永明文体的出现,另一方面也间接推动了近体诗的出现,为初盛唐山水诗走向格律化起了引导的作用。
诗仙李白非常推崇谢灵运。李白的山水诗里,提到谢灵运或引用谢诗典故的,有九十多处之多,远远超出其他诗人。李白和谢灵运是一对活宝,都是政治糊涂失意的悲剧角色。谢灵运为此掉了脑袋;李白在唐肃宗和永王李璘争位时站错了队,还写了11首永王东巡歌,也差点掉脑袋,被流放到夜郎去,总算中途遇赦捡回性命。两人又都才高八斗爱游山玩水,所以李白对谢灵运情有独钟,是有惺惺相惜成分在内的。
谢灵运又是是东晋和刘宋之际重要的佛学家。他参加过《大方广佛华严经》、《大般涅盘经》的润改和注释;编有梵汉字典《十四音训叙》;还写了大量阐发佛禅意蕴的诗赋文章如《维摩经十譬赞》 、《净土咏》以及《佛影铭》等。他的《辨宗论》,是倡导和发挥的顿悟成佛理论并施影响于后世的关键性论著。对于唐宋禅学和宋明理学,《辨宗论》都是重要的中古学术渊源之一。
谢灵运在目录编撰方面也有很大成就。刘宋初期,因长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典籍多有散失,刘裕任命谢灵运为中书监,搜访轶籍,善为校理,终于在殷淳等目录学家的协助下撰成《秘阁四部目录》。其中著录书目一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佛经四百三十八卷,分为六百四十五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