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界小圣王献之(1)
(2023-01-31 11:54:07)--东晋琅琊王氏名流之六
纵观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 东晋琅琊王氏杰出书法家。称他“小圣”,是因为他父亲王羲之已把“书圣”的名号占去,他只能屈据为小了。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他的行书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被前人评论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书法鉴藏家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学习书法不拘泥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创造的"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父子的楷书,以严整俊美闻名于世,对后世的大书家们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唐代欧阳询、诸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等人的楷书,都有二王楷书的踪迹。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王献之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父亲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王献之的遗墨现存很少,远不如王羲之那么丰富。主要原因是唐太宗不喜欢王献之作品而不购求珍藏。宋初书法界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向民间重金求购古代帝王名臣墨迹,并命令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帖中有一半是"二王"作品,其中王献之书帖有七十三件。宋徽宗特别喜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版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
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父亲,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