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24日
(2023-01-24 10:17:11)曾经中国的第一望族琅琊王氏简叙(2)
纵观
西晋垂亡,发生了著名的永嘉南渡,整个中原地区的北方名门望族,甚至家中的佣人和鸡鸭牛马都被带过了长江。这次以门阀士族为主要力量的大迁徙共有九十多万人,琅琊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室,史称东晋。琅玡王氏的王导、王敦在东晋草创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自然也形成了巨大的势力,最盛时75%以上朝中和地方官员是王家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世称"王与马,共天下"。
王家势力与皇族平起平坐,加上王敦性格刚愎强势,喜欢揽权揽事,就引起了晋元帝的猜忌和防范。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内削王导相权,外减王敦兵权,派亲信刘隗、戴渊等占据荆襄江淮战略要地,监视在武昌的王敦。这就引起王敦的强烈不满。
公元322年,王敦以清君侧杀刘隗为名,起兵攻入建康,诛除异己,自封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他回屯武昌,后又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晋元帝失败后郁郁寡欢,二年后病死,晋明帝继位。
公元324年,王敦再次起兵进攻建康,却不久病逝军中。晋明帝平息叛乱后,将王敦剖棺戮尸。但王导在平叛中起到了稳定朝廷,扰乱王敦军心的作用,又有巨大声望和旷世才干,继续得到晋明帝重用。晋明帝27岁早逝,以后三代晋帝都是年幼登基,青年驾崩,王导德高望重,起到了稳定危局的作用。
但王敦死后,琅琊王氏不可避免已步入下坡路了。待等王导死去,王氏就失去了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王门子弟依旧才人辈出。魏晋书法名家如过江之鲫,而琅玡王氏独占鳌头,数过其半。前面提到的王戎、王衍、王敦、王导都市书法家,而他们的后辈在书坛更是群星崔灿,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耀眼巨星。当然,琅玡王氏借门第高贵,也依然官运亨通。如王羲之是右将军,史称王右军;王献之得尚公主做了驸马爷,女儿在他死后做了皇后。但这两门亲事都不美满,甚至是悲剧。
东晋灭亡后,中国南方历经宋、齐、梁、陈四朝。在整个南朝其间,琅琊王氏家族明显声望高于实力,再无名相巨卿,但不乏文学名人,如齐梁时期的王俭是一代儒学宗师, 王融、王籍、王褒、王肃等是当时知名的诗人。王融更是是永明体诗歌的几位创始人之一。
琅琊王氏有数支迁居关中,在唐朝断断续续出了四位宰相一位皇后。但那时正统意义上的琅琊王氏已经不复存在,其后更是如此。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门阀士族制度最为鼎盛的时代,但几乎没有哪个世家大族堪与琅琊王氏比肩。即使是曾有过"王谢"并称的辉煌历史的谢家也远远不如王家昌盛繁荣。生活在齐梁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曾说过:"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家族的谱系可能续的比王家还长,却没有王氏家族权位那样高;有些家族可能曾经在权势上胜过王家,却没有王氏蝉联的那么久。三百多年来,王氏家族能人辈出,仕宦显达,他们或引领一代之风尚,或执一朝之牛耳,确是中华历史一大奇观。
本文末尾,欲引刘禹锡的《乌衣巷》诗以阐怀古幽思,叹世事之沧桑: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