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年01月24日

(2023-01-24 10:14:40)

东晋名门望族简介之序

纵观

自汉末魏晋到唐初,名门望族曾经是各朝各代的重要统治基础和势力,是士族中的楚翘和领军。

所谓望族,是指当时聚居繁衍于一定地域,有同一姓氏血统,人口较多,且产生过三公以上大官,政治势力影响巨大的族群。如三国志里的袁绍袁术兄弟,他们的族群曾经数世忝列三公高位,门生故旧遍布朝廷州郡。

汉末到初唐,统治阶级高层的内部斗争派系,往往可分为皇族、外戚、宦官和以望族为领袖的士族。这四股势力时分时合,明争暗斗,争夺朝政,有时发展为血腥政变或战乱。其中外戚、宦官集团时生时灭时强时弱,皇族和士族则是长存的。封建社会总要有个皇帝,所以皇族长存,但会改姓;而士族出身的官员掌控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种业务技能,不管皇帝姓刘姓曹姓司马,都离不开他们,所以也必然长存。而当时官员主要靠举荐,当然那一姓的大官多,小辈得到举荐的机会就多。长此以往,出身名门望族,往往成了进入官场仕途的捷径,各大望族就逐渐形成了。

各大望族盘踞朝廷久了,弊病很多。一是尾大不掉,产生权臣把持朝政,威胁皇权;二是各个门派望族明争暗斗,妨碍大政正常运转;三是阻塞天下寒士上进门路,大量优秀人才被埋没浪费,甚至铤而走险。所以皇族也念念不忘要解决望族权势过大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以科举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痛经,相对比较公正公平,为天下寒士打开进升之门,笼络了天下才俊,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度不是汉族发明的,是由五胡中的氐族政权前秦苻坚首先试行,鲜卑拓跋族政权北魏继进,到唐太宗时才逐渐完善为选拔官员主要途径的。所以当唐太宗看到读书人纷纷走进考场时,得意极了,说天下人才都被他网罗尽了。而唐宋以降,名门望族掌控朝政的机会和次数确实越来越少了。

当然,作为历史产物的魏晋名门望族,也有其生成的合理性。一个名门望族的诞生,并非单靠人多丁众。名望名望,首先要出才智出众德高望重的杰出人物,然后要延续数代贤良辈出造福乡里甚至恩泽州郡,才能得到公认。名门望族形成后,由于遗传优势(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各大门阀往往相互通婚嫁娶)和财势优势,又往往容易产生各种优秀人才,如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音乐家等,为本族平添许多风采和轶事,甚至影响一时一地的风俗文化。可以这样说,魏晋时代的名门望族,都有这样一部兴起史。

东晋时期八大名门望族,北有元(拓跋氏的汉姓)宇文崔李,南有王谢桓庾。从下一篇《东晋那些人和事》起,将简解东晋王谢桓庾四大名门望族的一些人物趣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