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为黄须英年早逝的晋明帝

(2023-01-06 20:01:59)

有为黄须英年早逝的晋明帝

--东晋列帝系列之三

纵观

司马绍(公元299~325),字道畿,东晋第二位皇帝晋明帝,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 。

司马绍的母亲是司马睿当琅玡王时王府的宫人荀氏。史书含蓄地说荀氏是燕代地域女子,而燕代当时是鲜卑族的聚居地。鲜卑族中有部分人有白种人特征,即金发碧眼高鼻梁,荀氏看来有这些特征,年轻时十分美丽,所以司马睿不嫌她地位卑微和她好上了,还生下个儿子司马绍。司马睿的原配王妃早逝,后来没有再立王妃,当皇帝后也没有再立皇后,这样司马睿就没有嫡生子,司马绍作为庶长子就理所当然成了太子,又继位当了皇上。

作为汉族和鲜卑族的混血儿,司马绍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基因而十分优秀。他有母族的外貌,金发黄须,所以王敦背地里叫他“黄头鲜卑奴”。

司马绍幼年聪明。有一天他父亲晋元帝让他坐在膝上,有使者从长安来求见,元帝就考问司马绍:"你说日与长安哪个远?"司马绍回答说:"长安近,不曾听说过人从日边来。"晋元帝觉得他很聪明。第二天,群臣宴会时又问他这个问题,他却说:"日近。"晋元帝问他:"怎么和昨天所答不同呢?"司马绍说:"抬头就望见日,但却望不见长安。"因而晋元帝更觉得他是个奇童。

他兼有父族性情孝顺,喜好文章辞藻的优点,并好习武艺,善于安抚将士,可谓文才武略俱全。当时江东人才济济,都归心于这位储君。

王敦首次作,晋室六军溃败。司马绍欲率将士与叛军决战,太子中庶子温峤坚决谏阻,抽剑斩断马套绳,这才作罢。而王敦平素就认为司马绍有谋略并为朝野钦佩信赖,是个劲敌,打算用不孝的罪名废黜他的太子地位。但其他大臣们都表示反对,王敦只得作罢。

司马绍继位后,王敦仍在武昌遥控朝廷,司马绍当然不能容忍。作为探索动向,王敦曾派人暗示要司马绍征召自己入朝执政,司马绍将计就计,以手诏征王敦入京,并授其假黄钺以及"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覆上殿"等殊礼,赐班剑甲士二十人以示优待,实际上要解除王敦兵权。老奸巨猾的王敦当然不会应召,开始谋划第二次入京作乱。

公元323年四月,王敦由武昌移镇姑孰(在今安徽省当涂县) ,屯驻于城东的于湖,自领扬州牧,直接控制了京畿地区。他以沈充钱凤为谋主,有篡夺晋室之意。

某日王敦与钱凤等亲信密谋篡晋,不慎被堂侄王允之(王舒之子)听到。王允之假装酒醉沉睡,骗过王敦,并通过王舒、王导将王敦的图谋报告给了司马绍,使司马绍有充足时间预作布置。

王敦于不久后患重病,遂矫诏拜养子王应(王含之子)为武卫将军 ,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司马绍则不断派遣大臣去询问王敦的起居病势。

公元324年六月,王敦请旨以左司马温峤为丹阳尹,意图借此监视朝廷动静。但温峤却将王敦的谋划尽数禀报给司马绍。司马绍当即决定讨伐王敦,亲自驻屯于台城宣阳门外的中堂。

为了探明王敦军队虚实,司马绍带了几名卫士骑着骏马到王敦驻地于湖,沿着王敦营区探视了一圈。王敦的士兵发现了,去报告王敦说:"这些不像是普通人啊!"王敦正昼睡做梦,见太阳绕其城周,受惊而起,说:"这必定是黄胡须的鲜卑奴来了。"就派骑兵去追赶晋明帝。司马绍也防着追兵,在马拉粪时就浇上冷水。遇到旅舍卖饭的老妇,送给她一把七宝鞭,对她说:"后面有骑兵来,可把此鞭给他们看。"过了片刻,追兵来到旅舍问老妇,老妇说:"人已经走远了。"并把七宝鞭拿出来给他们看。五个士兵传递着玩赏,又见马粪是冷的,认为确实已走远,便停止追赶,司马绍得以脱身回营。

为了消除将士对王敦的畏惧之心,司马绍对外宣称王敦已死,只是以钱凤为讨伐对象。王导本以调合皇族士族为执政宗旨,没有以王代马的野心,更何况他明白时过境迁,王敦对郗鉴温峤陶侃等忠于皇室的将领并无必胜优势,不愿以整个琅琊王氏随王敦以命相搏。于是他在京城率领宗族子弟为王敦发丧。晋军将士对王敦的"死讯"信以为真,登时士气大振。

王敦闻报大怒,就以诛杀温峤等奸臣为名 ,再次举兵。他此时病势沉重,便以老兄王含为帅,与钱凤、邓岳、周抚等率五万大军向建康进发,并暗示钱凤等在破城后杀死司马绍。沈充也于吴兴起兵,直趋建康。

王含、钱凤等军水陆并进,很快便攻至建康,屯于秦淮河南岸。温峤移驻北岸,与叛军隔河对峙。不久,司马绍命将军段秀曹浑率数千精锐,乘夜渡河袭击叛军,大败王含。王敦闻败震怒,欲强撑病体亲赴前线督战,但因重病且愤恨交加 ,死在姑孰军府。随着晋军刘遐、苏峻等部相继赶到建康和王敦死讯传开,叛军顿时军心涣散。王含、沈充等自知大势已去,遂连夜烧营溃逃。不久都被晋军追杀。王敦之乱至此被司马绍彻底平定。

平定王敦后,司马绍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没有对琅玡王氏赶尽杀绝,仍对王导、王舒等信用如旧。他注意维护北方士族与东吴士族的平衡和合作,也就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同时他力图打破士族界线,不拘一格从寒族中提拔人才;他减轻赋税,力行简朴亲为表率,为东南恢复发展经济、百姓安居乐业创造了条件。可惜东晋仅有一代明主,仅活了二十七岁就寿终正寝了。无怪清初王夫之叹曰:"明帝不夭,中原其复矣乎!天假五胡以乱中夏,气数之穷也,帝乃早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