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天脊地蹙国舒祸的晋元帝
(2023-01-06 20:00:35)局天脊地蹙国舒祸的晋元帝
--东晋列帝系列之二
纵观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字景文,是司马懿的曾孙,晋武帝司马炎的干儿子。
他十五岁袭封为琅邪王。"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被任命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五胡乱晋后,中原局势恶化,他听从王导计谋谋,请求移镇江东,于永嘉元年(307年)被西晋朝廷封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当年九月赴任建邺(南京),但他在江南望族中甚少人望,缺乏统治基础。又是王导建议他优礼当地士族,并设计了具体办法:王导随从司马睿到长江边观看修禊礼,司马睿只乘坐普通的轿子,王导和其他幕僚却都跨着高头骏马徐徐而行。东吴士人望见这样的仪从,相率称扬司马睿真心尊重文士。可巧那天江南士族楚翘顾荣、纪瞻等也在江变修禊,看到后也倾心望尘下拜。司马睿下轿答礼,毫无骄容,更令顾荣等心悦诚服。
回到城里,王导对司马睿说:东吴人望,莫如顾荣、贺循,应当首先礼聘,如果这二人能来,其他人才就无虑不至了。司马睿就请王导去聘请顾荣、贺循。王导是北方望族名流,顾荣、贺循得其相聘感到很有面子,欣然随王导去见司马睿。司马睿起座相迎,殷勤款接,立即封授贺循为吴国内史,顾荣为军司,兼散骑常侍,所有军府政事,都他们商议谋划。
于是顾荣与贺循为之转相荐引,遂使东吴名流踵至。如纪瞻、周圯、卞壶、刘超、张闿、孔衍等,都得到重用,令吴中幕府英才济济,共有一百余位佐治之才,号百六掾,为天下至盛。
司马睿原来贪杯,常因醉误事。王导又婉言规劝他戒酒,他就把酒具扔在地上,不复再饮。王导又常对司马睿说:“谦以接士,俭以足用,清静为政,抚绥新旧,这些是创成大业的根本。”司马睿一一依议,见诸施行。这些措施不但很快得到东南民心所归,经济富庶,也使得司马睿的声望风靡天下,为日后被推戴为帝打下基础。
文事人心靠王导收拾整顿,渐有起色,但司马睿无拳无勇,空有皇上一份诏书命其经营东南,但东南那些藩镇如江州刺史华轶、豫州刺史裴宪、湘州刺史杜弢都不肯听命于他。幸亏王导的堂兄王敦时任扬州刺史,有强大的兵力和杰出的军事才能,为他逐一消灭了这些强藩,并把势力范围扩充到珠江流域。但如此一来,王敦势力又遍布长江中上游,变成内有王导外有王敦的“王马共江左”局面。
东汉末年历朝,已形成了皇族、外戚、宦官、士族四大政治势力互相勾结互相争权夺利的乱局,导致东汉灭亡。司马氏的西晋吸取教训,抑制宦官外戚参政,西晋没有如同汉末十常侍之类的宦官当权,也仅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太国舅杨骏执政,很快就被贾南风联合皇族楚王打压下去。西晋主要由皇族和士族联合执政,八王之乱主要是皇族内部之乱。因此,在司马睿登上皇位前对“王马共江左“的皇族望族共执政局面是可以忍受的。
公元318年,西晋愍帝薨灭,司马睿于4月26日即皇帝位("上尊号"),改元太兴。琅琊王家也逐渐达到权势高峰,除了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兵强马壮,甚至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员是王家族人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这就使得司马睿感到王氏尾大不掉,大权旁落。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这原是司马氏名言,于是司马睿设法削弱王氏权柄。
他的策略是重用非琅琊王氏的士族,如戴渊、刘隗、刁协、周顗等,把他们提拔到中枢机要官位,疏远王导。又封宗室司马承为湘州刺史,戴渊、刘隗出镇合肥、淮阴,并将新征发的军队全部分配给戴渊、刘隗,三路夹防王敦在武昌的势力。
王导素来谦恭,对司马睿的疏远尚能忍让。但王敦素来高傲不羁,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司马睿能有今日全靠王氏兄弟内外辅佐,如今排斥王氏是想卸磨杀驴。公元322年,王敦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即建康)。可怜司马承、戴渊、刘隗既无精兵良将,又乏军事才干,不值王敦一扫。司马睿一败涂地无奈之下, "脱戎衣,著朝服",对王敦说:"你如果想当皇帝,早和我说啊,我把皇位让给你,还当我的琅琊王去。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呢?"
好在王导审时度势,不同意王敦篡位,也不同意王敦废去司马睿,司马睿总算保住了皇位,却不得已杀掉了自己一批亲信,又听任王敦自封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司马睿征讨王敦时,曾下令"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而王敦却把自己"封武昌郡公,邑万户",无疑又将司马睿嘲弄了一番。
司马睿从此名为天子,号令却不出宫门,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公元323年,他忧愤病逝。终年47岁,在位6年。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遗诏由太子司马绍继位。蔡东藩对他的评价是实一庸主,毫无远略,始则纵容王敦,使据长江上下游,继则信任刁协、刘隗,疑忌王敦,激之使叛,而外无可恃之将,内无可倚之相,孤注一掷,坐致神京失守。史论司马睿局天脊地蹙国舒祸,是名副其实的。
曹魏时期,有一本流传很广的谶书叫《玄石图》,上面记有"牛继马后"的预言,司马懿不解何意。后来他位居太傅,权倾天下,手下有个将领叫牛金,为他出生入死,立下大功。司马懿却忽有所思,想起"牛继马后"的预言,怕牛金将来会对子孙不利,就派人请他赴宴,酒中下毒,牛金为"饮之即毙"。
司马懿以为牛金已死,子孙便可高枕无忧了,殊不知天机难料。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袭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为很风流,与王府也叫牛金的一个小吏勾搭成奸,生下了司马睿。因而不少史家如《鹤林玉露》 《容斋随笔》 《宾退录》的作者,认为司马睿并非司马血脉,而是琅琊王府小吏牛金的儿子,遂戏称司马睿为牛睿。而明朝思想家李贽,干脆就直称东晋为"南朝晋牛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