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云廿一阕五胡列国十五咏前凉朝
(2022-12-26 05:59:22)
渡江云廿一阕
纵观
十五 咏前凉
中原膻血雨,三州独秀,张氏汗青铭。倡儒崇汉晋,节现危亡,三解洛阳倾。传书天下,奉琅琊、司马东更。辟武兴、南来士族,北上世家盈。
余馨。息兵辞玺,减赋扶贫,配地安流姓。省园囿、开关兴市,丝路商兢。豹旗六佾初心变?囊河湟、逾括西溟。延九主、当时国祚称恒。
注:前凉(318年~376年),东晋十六国时期政权之一,都城姑臧。 公元301年,凉州大姓汉人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课农桑、立学校,多所建树。又铸五铢钱,全境通行,前凉对之后的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政治、军事、宗教、建筑、艺术都有深远影响。同时前凉也是"士族北上"的最大聚居地。
前凉张氏最为史家称道之处,是对晋朝的忠心尊奉。西晋末期,京城洛阳三次遭到前赵围攻,张氏都派出精锐骑兵勤王,打退前赵军队。西晋灭亡后,张氏传檄天下,推崇拥立晋王司马睿为天子,奠定东晋皇朝。
公元315年冬,有人献方玺给当时的西凉刺史张寔,上面有"皇帝玺"字样,僚属们都来祝贺。张寔说:"孤常常恼恨袁本初举印向肘之事,诸君为何说这样的话呢!"于是把玺送往长安晋愍王处。
东晋前期,张氏仍割据西北,表面向东晋和成汉称臣,实际已成为独立政权,史称前凉。
公元302年,张轨大规模修建姑臧城、休屠城,在此二城基础上增设四城,共六城。姑臧城本是匈奴人所建,南北长七里,东西长三里,地势有龙的形状,所以又称卧龙城。
为躲避中原混战,关东和关中地区有很多世家大族、宗室子弟、豪门望族、宫廷技师、天师高僧、商贾百姓流入凉州。张轨于姑臧西北置武兴郡,分西平郡界置晋兴郡以处流民,又分部分世家去往晋昌郡。
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时前凉极盛,境内分置凉、沙、河三州,设西域长史于海头,在今吐鲁番地区设置高昌郡,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载其疆域"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
张氏子孙世代保守的凉州,是当时中国北部最为安定的地区和文化中心,都城姑臧是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河西原是通往西方的陆路交通要道,商业繁荣,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也较发达。西晋灭亡后,内地流亡人民相继到来,劳动力增加,生产经验传播,凉州的社会经济更有发展。当时的凉州还是中国北部保存汉族传统文化最多和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一个重要地区,有南有建康,北有姑臧的美誉。
前凉政权能在纷乱的战争局面下较安定地发展,一方面使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儒家名教治国思想指导下的得力的治国措施。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儒家思想的优越性是显然的,前凉以儒学为主导的治国方略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概其大要,有如下几点:
一、继承前代崇尚文教的传统,不但提高了河西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而且使各民族的文化心理更加接近,促进了该地区的民族融合。
二、崇尚儒学的政策,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来参与政务,使十六国时期的北方文化中心逐渐迁移到地处西北边陲的河西。
三、前凉在儒学思想指导下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制定的一系列制度,不但对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北魏乃至隋唐制度都有影响。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可见前凉在开启河西文化氛围的重要地位。
公元353年,张重华病死后前凉内乱不止,国势大衰,最终被前秦攻灭。
意译:
中原膻风血雨,西北三州独秀,张氏的勋绩铭记汗青。
张氏提倡儒尊崇汉晋,危亡之中气节毕现,三次解救洛阳倾复。
又曾传书天下,奉琅琊王为晋元帝、使司马东晋更始。
他们开辟武兴群、安置南来士族和北上世家居住。
乱世中难能可贵的余馨。
主张息兵辞送皇帝玉玺,减赋扶贫,配给土地安置流姓。
省去园林开支、开关兴市,使丝路商贾来往兴旺。
设豹旗六佾毕竟未称帝不能算初心已变,疆土囊扩河湟、逾括西溟。
前凉延续九代、在当时算国祚弥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