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晋那些人和事(四十七)中华鲜卑渊源(上)

(2022-08-24 06:06:20)

西晋那些人和事(四十七)中华鲜卑渊源(上)

纵观

鲜卑族不是现代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份和遗传因子中,鲜卑族的贡献仅次于汉族。元代管道升词道:“你侬我侬,忒煞多情 。情多处,热似火 、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 。用水调和 。再捏一个你,在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汉族与鲜卑,就如同这两个重捏的泥娃娃,早已“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血乳交融难分难解了。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秦汉之交,东胡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退保乌桓山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明大转型时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基本定格成型的历史。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和社会大转轨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主旋律。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共同性日渐增多,差别性日渐减少,一步步水乳交融产生了中华民族的雏形。而鲜卑族在这种交融中无疑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鲜卑族早期臣服于匈奴,曾追随匈奴骚扰秦汉。汉族人是在和匈奴的战争中,才知道北方有鲜卑民族。汉武帝驱逐匈奴,但认为匈奴的广袤土地不适合汉人居住耕作,不屑于占领和管理,于是鲜卑族做了鹤蚌相争中的渔翁,趁机占领了匈奴丢弃的全部领土。当然,当时汉族的强盛,也給鲜卑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六国时期,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鲜卑族人数众多,聚居分布地域最广,因此所建大型政权最多,达11国之多,所历年代也最长,对中华历史走向和中华民族融合产生的影响,理所当然要远远大于当时的其他少数民族。

追求文明舒适,是人类共性。鲜卑族进入中原后,汉人的丰裕生活、优雅风俗和灿烂文化深深吸引了他们,使他们逐渐从游牧转向城镇生活和定居农业。他们中的上层,更是以接受汉皇朝敕封为荣耀和合法,他们的政治体制,也逐步模仿汉制。因此总体来说,到西晋初期为止,汉族各皇朝和鲜卑族保持着良好的隶属关系。

西晋经八王之乱后趋于虚弱,北方各少数民族乘机自立称王称帝,有五胡十六国之多。那时岂止晋朝大乱,实是天下大乱。不但各国之间战火连年,白骨遍野,赤地千里,那些国内朝廷,又何尚不是刀光剑影,父子兄弟搏命包括两晋在内,十六国的二代以下帝王,至少一半以上死于政变,平均寿命低于二十五岁。如何乱中求统,天下乂安?如何避免骨肉相残,实现权力正常嬗替?是当时普通百姓的共同期望,也是各国统治阶层中有识之士的难解之题。

由于当初各少数民族经济相对落后,生活相对贫困,文化更显贫乏,因此答案很简单,就是承认汉族文化是当时的“普世价值”,普天汉化,统一到汉族的经济生活思想文化并加以改进。关键是如何实现汉化。

其实各少数民族的顶尖人物早就认识到,要一统天下,只能打汉家旗号。如成汉的开国皇帝氐族李雄,国号带汉字,最佩服的是刘备诸葛亮;赵汉的开国皇帝南匈奴族刘渊,不同意复南匈奴的国,而标榜自家姓刘,是刘阿斗的弟弟,他称帝是兄亡弟绍,所以国号为汉;五胡十六国的绝大多数国名,都借用了秦赵、燕、魏、夏等称号。它们的官制官称,也大体采用汉名。

至于民间,各少数民族中的不少人已经改用汉姓,生产生活方式以致风俗习惯也逐渐入乡随俗。各族间的通婚更是常见不怪。少数民族的上层,以能娶到汉家公主郡主或汉族世家望族闺秀为殊荣,当然也不便禁止百姓与异族通婚嫁娶。

有趣的是,东晋皇帝也娶少数民族的女子为后、妃,以致帝系不纯。《永嘉行》记载:"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说晋明帝司马超的生母荀氏是鲜卑人,所以晋明帝有金发黄须的鲜卑人相貌特征。皇帝如此,想来东晋达官贵僚娶胡姬为妻妾的为数也不少。

因此,汉化已是当时渐进的潮流,是没有形成律法的潜规,是水到渠将成的前夜,就缺那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大爆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