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那些人和事(四十一)羌族(1)
(2022-08-18 06:01:46)纵观
羌族,是中华现今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羌族人口总数为312981人。
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分布很广的一个古老民族,古羌对中国和中华民族形成和历史演变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羌族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
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大多数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人民杂居。可能也正由于多数羌族聚居于偏远的高山或半山地带,与主要聚居在平原地带的汉族较少交往,所以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有的民族风俗习惯。
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羌",是古代对居住在西部的游牧部落的泛称。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等上游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史书记载,殷商时期羌为"方国"之一,有首领担任朝中官职,说明了古羌与殷商密切的关系。甲骨文卜辞中有关"羌"的诸多记载,表明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
周时,羌族分支"姜"与周的关系密切,大量羌人融入华夏。春秋战国时期,羌人是所谓西戎的主要成分,建义渠国,与秦国进行了170多年战争。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秦国俘获,逃回家乡后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开始有了原始农业生产,使其经济得以发展,人口大量增加。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部落繁多,常和匈奴勾结骚扰西汉边境。为隔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汉王朝在河西走廊设有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统,设护羌校尉等重要官职以管理羌人事务。
西汉赶走匈奴后,归附的羌人大量内迁,从地域上分为东羌和西羌。进入中原的东羌附居于塞内而与汉族杂居、通婚、融合,从事农业生产,私有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封建社会。未进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区,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婼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发羌、唐牦;西南地区的牦牛羌、白马羌、青衣羌、参狼羌和冉駹羌诸多羌人部落。后汉书记载,当时中国西部有六夷、七羌、九氐,说明羌人在其中占有较大比例,且和氐族关系密切。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安羌人姚氏建后秦政权。后秦政权势力处在北魏之南,东晋之北,历时33年。之后,还有几个羌人部落相继兴起。如陇南的宕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的邓至羌,二者存在了140多年。从东汉到西晋末年,进入中原北部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
本文编入拙作《西晋那些人和事》杂文集,因此隋唐以降的羌族演变史,不在本文叙述范围。
除一部分邻近藏区的羌族信仰藏传佛教外,其余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即万物有灵、多神信仰和祖先崇拜。神灵均以白色石英石为象征,被敬奉于山中、林地、屋顶和室内。一般在碉房屋顶四角供有五块白石,分别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堂屋的神龛供有家神(泛称角角神),包括祖先神、女神、男神、牲畜神、财神、仓神、门神。神龛下火塘上的三足架,其中一足上系一小铁环,即代表火神。此外,从事各行各业的家庭,还供奉各自的祖师神,如猴头神、药王神、石匠神、鲁班、太上老君、灶神、土地神、观音菩萨,送子娘娘、川主、关圣人、玉皇大帝等。
羌族的祭师称"释比"或"许",既是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又是农业生产者,可以娶妻生子,在羌族社会中有崇高的地位。所诵经文全靠师徒、父子之间的口传心授而代代相传。人们相信他能通达神灵,产生神秘而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使用的法器有羊皮鼓、猴头帽、神杖、铜锣、令牌等。作法前,释比要净身,燃香柏熏身或杀白鸡祭祖,以示对神的虔诚和敬意。
释比诵经涉及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主要分三类:神事经,主要在请神、敬神或还愿时用;人事经,在婚丧作法时诵唱;鬼事经,用于驱鬼避邪。释比曾是羌族口头传承族史和宗教的文化传播者
羌族服饰各地略有差异。男女都穿右衽长衫,比较宽松,形似旗袍。男衣过膝,女衫有的到脚背。色彩因年龄不同有所变化,中老年人多为单一的蓝色、黑色,年轻姑娘则喜欢艳丽的色彩。衣领、袖口和对襟有扎花,斜襟部嵌有一至三指宽的花纹,有的镶梅花形银饰,皆手工细作。
男女除了束腰带,女子还喜欢束花围腰和绣花飘带,男子系裹肚。在高山或半高山的羌族男女裹绑腿,以麻布或毡子缠绕。
羌族女性的包头帕很有特色。如"一匹瓦",瓦片状的青布上绣有花纹,用银牌、环扣点缀。又如"万年孝"白色包头帕,传说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黑虎将军。还有黑色头帕,前端露出一块白色布块,人称"喜鹊头帕"。
鞋类以自制的"云云鞋"最有特色。形似小船,鞋尖微翘,面上绣有云纹图案。未婚男子和姑娘穿绣花彩鞋,中老年人则穿素色圆口布鞋。
羌族的主食是玉米、洋芋、小麦、青稞,辅以荞麦、油麦和各种豆类,蔬菜品种多样。传统的饮食有搅团、玉米蒸蒸、"金裹银"或"银裹金"、洋芋糍粑、煮洋芋、猪膘肉。人们普遍吸兰花烟,还喜欢饮咂酒、"玉米蒸蒸酒"和蜂蜜酒。
羌族一般在向阳、背风,有耕地和水源的高半山或河谷地带筑屋造房,由几户或几十户形成自然村寨。
建筑大致分为两类:碉楼与碉房。碉楼属古代建筑遗存,汉代称"邛笼"。早在2000年前就有记载,羌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是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多矗立于关口要隘或村寨附近及中心,以石砌筑,外观雄伟,坚固实用,楼体呈四角、六角或八角形,上细下粗,棱角突出,结构严密,内有六七层,最高的达十三四层。
羌族碉房也叫"庄房",为居住用房。呈方形,一般分三层(也有两层和四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楼层之间用独木做的锯齿状楼梯连接。房顶可脱粒、晒粮、晾衣。中层两端为卧室,中间为堂屋,是平时全家聚会、接待客人、欢庆歌舞以及举行祭祀的重要地方,内设神龛,供奉祖先、家神诸多神灵,并砌有火塘,火种终年不熄,有"万年火"之称。
羌族地区山高谷狭,交通险阻,羌族人凭智慧架起了竹索桥、"悬筒渡索"的溜索和木架的挑桥,开凿了栈道。
索桥在古代称"笮",是将竹绳系在河谷两岸坚固的物体上,不用铁钉,没有桥墩,只是用多条竹索,并排横跨江面,上铺木板,以通人畜。
栈道指凿岩成道,有的在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悬空通道,有的在道路中断之处用片石砌成保坎,将木梁置于保坎上,以便通行。今天在羌族地区仍然可以看到大量的栈道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