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位朋友在群里抱怨,她家儿子最近总是不听话。
假期,她给儿子报了游泳班,这几天冷得很,儿子整天赖被窝里,不愿去上课。
她给孩子讲了半天道理,结果儿子直接躺在地上打滚、哭闹,大喊:“我不要上课!我不去!”
朋友让他别闹了也不听,于是她就火了,把人给揍了一顿,硬是拖着去上课。
下课回家,这孩子还在闹脾气,饭也不吃,作业也不做。
于是,她的火气又蹭蹭地上来了,顿时把人大骂一顿,这才乖乖听话。
可是,看着儿子边掉眼泪边写作业的样子,她也心疼得想哭。
她知道自己的处理方式不正确,但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都是当妈的人,听到她这么说,我心里也有点难受。可漫漫育儿路,身为父母的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
曾经的小可爱变成如今的“顶嘴小坏蛋”,曾经怎么都不舍得打骂的小不点儿,变成如今分分钟想把他射向外太空的“小恶魔”。
妈妈们常常会抱怨:
不管说多少次,孩子就是听不进去!真的是要气炸了!孩子怎么就这么不讲道理?
可是,朋友只看到孩子不听话的一面,却没有想办法好好地理解他,并且以最糟糕的方式去应对。
不仅孩子心中的苦闷无处诉说,郁结难开,家长自己也心痛不已。其实孩子不听话而发脾气时,家长讲道理是没用的。
讲道理,看似是人与人之间最公平的沟通方式,但面对犯错的孩子,父母选择和他讲道理,那就大错特错了。
有人说:
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孩子能够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家长的情绪,其次取决于家长的行为,最后才是家长的语言。
深以为然。
这些看似苦口婆心用心良苦的教育,其实是最无效的教育。
干巴巴讲道理,孩子根本无法感知这些道理所代表的含义。
只有父母理解并接受孩子的情绪,孩子才能听得进去道理;也只有每个孩子亲身看见、亲自经历才能深刻体会这些道理。
更关键的是,就算孩子听得进去道理,也是听那些自己能够懂得和接受的道理。理解了这些,才是家长讲道理的正确方式。
闺蜜有一次指着正在拿着彩笔画画的女儿说:“你不要把颜料弄在衣服上,这样衣服很难洗的。”
女儿只是平淡无奇的朝着妈妈说:“好的,我下次会注意的。”
女儿嘴上说下次注意,可行动上从来就没有实施过,颜料依旧弄在衣服上。
后来闺蜜看到说教无果,不再阻止女儿玩,只是每一次都会让女儿,将被彩泥弄脏的衣服自己去清洗。
几次之后,女儿似乎对此有些改变,她主动对妈妈说,以后玩的时候,不会再弄到衣服上了,不然清洗起来,真的是太费劲了。
事后闺蜜对我说,教育从来都不是讲道理的过程,而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只有让孩子体会到了,她才能够理解,才能够转变自己。
只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生活,为自己的“错误”全权负责,孩子才能从中习得知识,明白道理。
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不是一个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
因为你给孩子讲道理,意图太明显,孩子是被动接受。
所以孩子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教育意图越少,受到的教育效果就越明显。
想让孩子懂道理,父母就应该少讲道理!
多多引导孩子去看见、去体验、去感受生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实践远远比单纯的讲道理强得多。
因为所有的道理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明白的,孩子的世界观也是在无尽的生活经验中慢慢形成的。
每个人的一生犹如一场旅游,美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不要与孩子讲太多“假大空”的道理,让孩子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生活的每一份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