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育英才:这三种妈妈带出来的孩子,往往最可怜,但愿没有你!

很多朋友会说,我很想做一个好妈妈。但是为什么总是莫名奇妙地伤害了我的孩子?
确实,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妈妈不爱孩子。
但很多时候,妈妈对孩子的爱,就像天气一样多变,时而晴空万里,时而电闪雷鸣。
高兴的时候,妈妈给孩子满满的爱,狠狠的夸奖;
不高兴的时候,妈妈就赶紧撤回给孩子的爱,狠狠的批评。
然后说一句让孩子无力反驳的话;“我这都是为你好!”
有多少妈妈对待孩子的心情,是靠他的行为表现决定的?
爱的时候,甘愿把心掏出来,烦的时候,恨得牙根痒痒,恨不得揍他一顿。
https://p3.itc.cn/images01/20201210/e2f26a61de04462aa76f42dccba1c758.jpeg
在妈妈心里:我只能接受孩子好的那一面,当他不行时,就会激起我的愤怒!
在孩子心里:当我做一个好孩子时,就会被爱;当我稍微做的不够好时,就会被剥夺爱。
妈妈误认为这样做会使孩子改正错误,不断进步,但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痛苦。
孩子是最能感知到妈妈情绪的人,妈妈开心、生气......都难逃孩子的眼睛。
孩子也会随着这些情绪变换自己的心情,就像妈妈情绪的“复印机”一样。
在孩子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妈妈要多想想,是否是自己的坏情绪传染了孩子。
想要孩子有良好的情绪,自己也要先有良好的情绪。
当然,一个好妈妈不只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妈妈,就要避开下面这三点。
01
第一点:“都是为了你”型妈妈
相信很多孩子都听到过妈妈讲这样的话:
“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啊!”
“要不是为了你,我能这么辛苦吗?”
“妈妈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一定要争气!”
“... ...”
这几句话堪称妈妈语录中的,“C位担当”。
当然,在孩子眼里,这句话也有十足的杀伤力,让孩子觉得压抑和无奈。
其实,这句话暗藏的逻辑是:
如果你不听我的,不按照我说的做,你就是不知好歹、就是错的。
这是一种强势的表达,并不是看起来那么贴心的“为了你好”。
爱说这句话的妈妈,本质上是一个强势的妈妈。
因为真正的“为了你好”,一定是对孩子有所了解和尊重的,不是单方面的逼迫。
http://p5.itc.cn/images01/20201210/eb3f4a8b1cd84c3a9801c01355b56906.jpeg
前几天,有一位妈妈跟我哭诉,现在养个孩子太难了,我明明是为她好......
原来她和她闹了别扭,搞得还挺僵。
这位妈妈的孩子上初一,她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要进前三名。
最近孩子这个两次考试都没有进前三,妈妈很生气,劈头盖脸的冲孩子吼了一顿。
没想到,孩子一反常态竟然顶嘴:“什么叫为我好?明明就是为了你自己,你从来就不是一个好妈妈!”
“不是好妈妈!”这句话一直环绕在这位妈妈耳边,久久不能散去......
从孩子一出生,这些年妈妈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学习上,严格管教,不敢有一丝怠慢。
结果换来的不是女儿的感恩,而是发自内心的抗拒。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
“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与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真正爱孩子的母亲,不舍得让孩子背负“都是为了你”的沉重。
02
第二点:“偏心”型妈妈
可很多爸妈,经常会将这一句话挂在嘴边:
“你是大的,要让着小的。”
这句话让我们总是习以为常的认为老大让着老二天经地义,老大就该担起哥哥或姐姐的责任,老大就该保护老二。
可殊不知,这样武断的认知和处理亲子关系的做法,会给老大造成怎样的心理暗伤。
之前在一个节目里,六年三班的崔兢对着镜头讲起了自己的伤心事:
她的妹妹特别霸道,时不时地欺负她,但爸爸却十分不公平,每次都不管真相如何,就只相信妹妹的话,训斥她一个人,让她懂事,不要欺负妹妹。
在天台上,崔兢压下心底的委屈,哽咽着提出对妈妈的请求:
“你能不能不要每次都相信自己所想的,能不能试着,相信我一次?”
http://p2.itc.cn/images01/20201210/d77a5d78b00841fb870d1ade6c8a9292.png
妈妈的给孩子的回复是:“她不懂事,你还不懂事吗?”
即使努力争取,女孩也得不到公平对待。
只因为她年龄比妹妹大,所以委屈的是她、背黑锅的是她,被妹妹欺负的是她、被爸爸无视的,也是她。
多少子女家庭里,那个喊着不公平、会哭泣的老大,其实是在向父母发出求救信号:
“妈妈,我需要你们的看见,我,需要爱。”
孩子要的是被妈妈看见、尊重,让他们能感受到,自己依然被我们爱着。
每个孩子,都需要无条件的宠,无条件的爱,无论男女,不分大小,因为,他们都是孩子。
家有二胎,如何让两个孩子都感受到爱,真的是妈妈一生的功课。
03
第三点:“压制”型妈妈
每当孩子犯错时,我们都会严厉制止:
“别哭了!”
“你还敢顶嘴?欠揍!”
“你什么语气?跟谁说话呢?”
管教孩子,需要一定的语言艺术。
假如想达到教育的最佳目的,在管教语言上就要下功夫,让孩子听得舒心,才不会忤逆我们的意思。
就像别人指出你的错误,如果他用嘲讽的语气,想必你也会很抗拒吧。
譬如“不要......”“不可以......”这样的否定句具有命令、指责的意味,说多了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一次跟朋友沟通的过程中,和我诉说着童年一段痛苦的回忆。
每当他想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妈妈就会白着眼盯他:“天天就知道想别的,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有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对的,还是会被狠狠的训一句:“就知道不听话,欠揍!”
一旦违背了妈妈的意愿,等待他的只有批评,也从不听他的解释。
失望是日积月累的,叛逆也不会是临时起意的。
有时候妈妈的嘴巴就像机关枪一般,哒哒哒压得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了,还怎么去消化那些所谓的管教呢?
有一次他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冲妈妈咆哮起来:“以后我不要你管!”
由此可见,并不是孩子故意叛逆,而是在妈妈趾高气昂的压制下,物极必反的结果。
教育是一场修行,它值得我们每个人在这条路上不停地探索、成长。
没有妈妈是不爱孩子,只是爱孩子的方式不对。
人无完人,我们都是第一次做母亲,但是最起码要做一个合格的妈妈。
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为了自己和孩子,从点滴做起,从避免成为这三种妈妈做起。
妈妈多一点笑容,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
孩子少一点压抑,少一点焦虑,少一点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