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卓育英才:“教育孩子,却把我怼的体无完肤1父母若不懂这三点,孩子碾压你也不足为奇

(2020-07-02 10:08:52)
最近和好朋友聊天,聊起这几个月孩子在家的成长和变化。她说儿子在家最大的收获不是读了多少书,也不是做家务、学做饭,而是学会了跟大人讲道理,为自己的错误辩解,一逮着机会便把父母回怼一顿。嘴里一套一套的,滔滔不绝,翅膀变硬的孩子,真让人哭笑不得。 有一次,好友给儿子检查作业,看看他哪里的知识比较薄弱。 孩子对妈妈说:你先检查着,我看一会儿动画片。” 妈妈在检查作业时发现有几处不应该犯额错误,就问孩子怎么错了? 孩子正全神贯注地看动画,没听到妈妈说什么。 妈妈一气之下把作业本扔向了孩子,并大发雷霆地说:一天就知道看电视,能不能做点正经事儿? 孩子看着妈妈,也气愤地同她理论:我没有总看电视,老师交代的作业我每天都完成,并且看了两本课外辅导,怎么没有正经事了?” 你每天回家不是睡觉,就是看手机。辅导过我功课吗?同我交流过吗?” 孩子这副振振有词的样子,完全就是复刻大人讲道理的模样! 妈妈被问得一时语塞,每一句都说得让她没有反驳的余地。话说,会讲道理的小孩,真的能听进父母的大道理吗?为人父母,若不懂这三点,孩子油盐不进是正常的,他们很快学会用道理来碾压自己也不足为奇。毕竟,我们总是相信那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从孩子的角度,去讲道理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场景:当孩子不听劝告或是发脾气的时候,父母首先会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发自肺腑,非常细致,就像要把所有的经验和知识,掰开揉碎,一点一点地喂给孩子。但孩子却觉得难以下咽。 我依稀记得,有一次黄磊老师被孩子怼的体无完肤。 孩子早餐没吃完,黄磊就顺势教育孩子不要浪费粮食。 黄老师说:不要浪费,妹妹说:知道 黄老师紧接着问:“为什么。”妹妹淡定地说“不知道。” 黄老师就义正言辞地讲了农民伯伯种粮食的不容易的道理。 哪知孩子一点也不在乎,依然淡定的说:“那以后就一直吃糖,我吃糖从来不浪费。” 当然,尊重孩子、善于讲道理的黄老师肯定不会放弃,又接着说:“公主可从来不浪费。” 妹妹嘴硬的说:“可公主从来不吃饭呀!” 黄老师耐着性子说:“那是动画片里没拍到,公主其实都吃饭的,而且吃得很干净。” 她说:“对,因为公主在动画片里面的时候,她们都在忙着都是演戏,没时间吃饭!”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们纷纷在底下回复: 妹妹说好有道理,黄老师竟无力反驳;黄老师你要加油呀,继续辩;你永远都不知道孩子脑子里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其中有个条评论是这么回复的:“凡是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东西,通常都不会被理解。深以为然。一味讲道理,其实不是在教育,而是纵容他不思考。 只是张开耳朵听道理,却没有经过自己咀嚼而勉强咽下,这样的道理当然索然无味 当孩子不能理解,或者是孩子从心里抗拒的时候,那结果必然就像黄老师的女儿一样: 讲也不听,听也不懂,懂也不做,做也做不好!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随意,能让孩子思考的道理,就很好听邻居家的孩子当常被人夸赞懂事。周围人从没有见过他的妈妈跟他讲道理,但从小特别喜欢给他讲故事:当孩子难过的时候,会讲一个关于情绪的故事;当孩子和别的小伙伴闹矛盾的时候,会讲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孩子懒惰,不想劳动的时候,妈妈又会给孩子讲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教育从来不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不是说通过讲道理就能让孩子明白道理。 道理虽好,但讲得太多、听得太多,对孩子的思考能力来说就是一场灾难,未来要独立行走于社会必然艰难。留给他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才能收获成长。 
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明白道理
有多少父母感叹:我这孩子没救了,不讲道理。就有多少孩子心里痛苦:我该怎么办?我爸妈根本不懂我,就知道讲道理。 比起居高临下地给孩子灌输道理,不如用孩子自己去体验真正的结果。 比如孩子不想上学,不想读书,那就带他去体验劳动的辛苦,让他知道上学读书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比如孩子该好好吃饭的时候不吃,那就让他体验一下饿一顿肚子的后果,以后他到了饭点上就知道乖乖吃饭了。 在安全范围和不造成严重后果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后果,哪怕会吃点亏、受点苦,都不算什么,他所收获的经验与主动调整自身行为的改变,才是最珍贵的。 之前有一位家长,和我说起了她的教育方式。 这位家长的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但水彩笔的颜料弄得哪里都是,让她很是苦恼。 有一次指着正在拿着彩笔画画的女儿说:你不要把颜料弄在衣服上,这样衣服很难洗的。女儿只是平淡无奇的朝着妈妈说:好的,我下次会注意的。” 女儿嘴上说下次注意,可行动上从来就没有实施过,颜料依旧弄在衣服上。 后来闺蜜看到说教无果,不再阻止女儿玩,只是每一次都会让女儿,将被彩泥弄脏的衣服自己去清洗。 几次之后,女儿似乎对此有些改变,她主动对妈妈说,以后玩的时候,不会再弄到衣服上了,不然清洗起来,真的是太费劲了。 事后,这位家长说,教育从来都不是讲道理的过程,而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只有让孩子体会到了,她才能够理解,才能够转变自己。  只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生活,为自己的错误全权负责,孩子才能从中习得知识,明白道理。 所以,如果觉得“讲道理”对还自己不起作用的时候,不如让她通过亲身体验,在用眼、用心的观察,去感悟“道理”! 这样的孩子,远比用“道理”浇灌出来的孩子更自觉、更有潜力,更优秀。  与孩子情感连接,比说道理更重要 
道理说得多了,情感就谈得少了。所以,总会听到孩子说,父母从不理解自己。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当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对方即使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 有一次,朋友闲来无事,带着孩子去我那小聚。 刚一见面,朋友就开始问我,现在的青春期孩子都那么不听话吗?比如说我那十四岁的女儿,简直了都! 越来越不听话不说,我自己每次都强压怒火讲道理,结果她倒好,我越讲,她越反感! 还没抱怨完,闺蜜一转身就发现,女儿正在低头玩手机。 看到这里,闺蜜直接怒火中烧,她深呼一口,平静下自己的情绪后,压低声音跟女儿说: “妈妈有没有和你说过,不要一直玩手机,对眼睛不好。这并不是批评你,是为你好,你可以让手机休息下吗?” 孩子对妈妈的为你好并没有买账,连头都没抬起来,直接回了句:“在家不让玩就算了,在外边你还管,再说了,你自己都还管我!” 眼看闺蜜就要爆炸了,我赶紧把话接过来:“宝贝,阿姨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脖子疼的时候,比如落枕之类的。” 孩子听我说完,黑白分明的眸子瞅着我,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来:“有的有的,阿姨你怎么知道?” 我没有回答她的问题,继续问道:“那你还记不记得,脖子疼到不敢动的时候?” “对,上次我都疼了好几天,脖子都不敢回弯儿,妈妈给我按摩了好几天才好点呢。”孩子显然心有余悸。 我接着说:“脖子疼的原因就是低头太久导致的,妈妈不让你玩手机,就是怕你又像上次那样难受呀。” 孩子这才恍然大悟,痛快接受了我的建议,不再玩手机了。 闺蜜惊讶地看完全过程,念叨着自家孩子怎么突然这么听话。我笑着对她说:时刻关注着孩子的情绪,把他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成为父母后,表达欲让人不自觉地讲道理上瘾,而忽略了道理的本质应该是言简意赅,直击人心。

要教好孩子,也不是只有讲道理一条道可走,敞开心扉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才能走进孩子的心坎里。 真正的爱,是和孩子共情,而不是讲道理。 父母们在和他们共情的时候,并不一定要赞同他们的观点和结论,但要理解他们的感受。 有时当孩子感觉被理解了,他自己就会慢慢的走出来,有了来自父母共情支持的力量,他们会自己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这份爱更需要保护与温情。 比起没有温度的讲道理,家,更需要有温度的“共情”。卓育英才:“教育孩子,却把我怼的体无完肤1父母若不懂这三点,孩子碾压你也不足为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