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育英才:33岁大学生在家啃老十年,却控诉父母:“你折断了我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1

父母对孩子都有美好的期望,内心都想孩子长大后可以出人头地,能有一番作为,即便没有大作为,踏实努力去找一份工作,照顾自己应该是最起码的。
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孩子,非但没有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努力,反而被人“不齿”。这个故事从母女两人的争吵开始,女儿情绪激动,一边比划一边嗓门巨大的控诉着自己的委屈,而坐在一旁的妈妈,无可奈何的反问女儿:“你喜欢管啥用,喜欢你啥也不干啊。” 原来,33岁的的女儿,从大学毕业后就不工作、不社交,在家啃老父母已有10年之久。而据媒体报道,范某家里并不是很富裕,甚至房子都有点破旧,并没有可以啃老的资本。但不论父母如何劝说,范某都不愿意出去工作,有时劝得急了,还会遭到范某的谩骂。近期,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叫“事出有因必有妖。”眼前的一切,都是我们过去种因所结下的果。果不其然,当记者询问范某为什么不工作时,范某绝望地回答:“他们剪了我的翅膀,却还怪我不会飞翔!”她告诉记者,从小到大,父母对她一直是百般打击,不论她做什么,都不会得到支持与鼓励:小时候她喜欢科学、喜欢设计、喜欢画画,当自己做好满心欢喜地给妈妈说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拿着画让妈妈看时,妈妈就会说:“有啥用呀,有用吗,看书去!”小时候她做饭,自己不敢做主咋做饭,原因是在她做饭的时候,家里的爸爸、妈妈都可以过来指责她,比如:“你搁水咋搁这么多?你这饭咋做的?”本来孩子想为父母分担家庭压力,是件值得表扬的事,反而受到了指责。 久而久之,她内心的自卑开始萌芽且愈发壮大,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不敢拥有自己的爱好,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甚至完全丧失了面对外界的能力。她毕业后连续尝试了几份工作,都因为“自卑、不自信”无疾而终。再加上父母不能理解她的内心想法,还总是打击她,尤其是妈妈说她:“你一事无成,如果你能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这样的话让她觉得,既然你们都觉得我不行,那我就选择理直气壮的在家啃老。
于是,她回到家里,变成了现在这般令外人不齿的“啃老族”。其实,最让我动容的是女儿说的那句:“剪了我的翅膀,却还怪我不会飞翔。”这句话似乎喊出了很多孩子内心深处,对父母多年畸形教育的憎恨。而他们的父母还在疑惑,为何多年的“用心”教育,却教出了一个充满仇恨、近乎废柴的孩子。殊不知,每一个被“养废了”的孩子背后,都必然站着一对,信奉打压式教育的父母。然后父母却不指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后果。知乎上曾有一个这样的问题:父母的“打压式教育”长大的孩子都怎么样了?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自卑却要强,内心脆弱,自我否定,做任何事都有无力感,半途而废的事情数不胜数。什么人都比我强,我永远是最烂的那一个。从他的字行间,看到了心酸,打压式父母带来的痛苦,刺入骨髓,融进血液。这种“打压式教育”,让很多人从小自卑,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的度过一生。 我们仔细回想下,在生活中有没有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你这字怎么写的这么难看,简直是屎壳郎爬的一样。”“同样都是一个老师教的,你怎么就不行。”“连个头都不如别人家孩子长得快。”面对父母错误的表达方式,我相信大多数孩子选择了忍耐,但不乏有个别孩子走向了极端。我依稀记得,有个13岁男孩因离家出走的原因登上热搜。家住南京的13岁男孩离家出走了,幸运的是民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找到了他,这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男孩向民警诉说了自己的“伤心事”:“爸爸觉得我这不行那不行,他不喜欢我,我就走。”孩子临走前,还不忘贴心地给爸爸留下便条,上面写道:“亲爱的爸爸,你不用找我了。以后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虽然寥寥数语,但足以表达天天的决绝。 或许,在男孩父母的眼中,自家的孩子距离“优秀”,永远都是那么遥不可及,而一句“你不行”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渐渐失去正确的对错认知,变得只会看父母的脸色,依照父母的心情,判断事情能不能做、做得好不好。这种阴影,或许还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胆怯,甚至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而这在父母眼里,所谓“用心良苦”的教育,却在慢慢的,压碎他的自信,压垮他的梦想。究其原因,并不是孩子能力“不行”,而是父母教育“不对”。作为父母,看到的只是来自于孩子的差异,却看不到自己与优秀孩子的父母也有差异。孩子再小,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内心有自尊,脸上有骄傲。我们培养孩子不是为了面子,而是让他们成为人格独立,在未来能够独立前行的自己。 所以,让打压式教育就此停止吧!孩子的成长,需要那你的这些爱的。1、教育孩子,要重视他的感受有人说,家之所以温暖,亲人之所以成为亲人,是因为我们之间可以多讲情少讲理。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应该体现在情感方面,多关注情绪,少评判是非对错;多一些交流和了解,少一些否定和打击。如果我们都不能包容孩子的错误,这个世界谁还能包容他?能用一个拥抱解决的事,何必大动肝火呢?试着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内心。2、教育孩子,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最深处的需要,就是感觉被人欣赏。” 孩子也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想听到来自父母的正向赞扬。赞美并不是浮于表面的夸奖。家长应鼓励孩子每一个进步,鼓励孩子付出的每一个细节,肯定孩子付出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父母的赞美,孩子在未来的路上才能走得更加自信。
3、教育孩子,要认可他的努力
爱德华·德西说:“想要刺激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就要认可孩子的努力。”看到孩子的优点就鼓励和认可,才能让孩子得以为之坚持。即便是孩子做错了,也多用心寻找孩子好的一面,指出错误时也认可好的行为想法。孩子的努力付出被父母“看到”,内心才会强大、自信,才会更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4、教育孩子,要放下你的焦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亲子教育调查现状》显示: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焦虑的原因,都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高期望下的家长们,眼睛总会不由自主盯着别人,生怕自己的孩子被超越。在这种环境下,不仅仅是家长,连孩子都处于连轴转的水深火热之中。真正好的养育方式,从来都不会充满压迫、让人窒息,它应该是放松的、从容的,润物细无声般挖掘孩子内在的潜能,引导他们自己去认识世界。 其实,适当降低对自己的苛求,何尝不是一种对自己,对孩子的放过。虽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们的夙愿。可孩子没要求爸妈是人中翘楚,还给予百分百的爱和信任,我们怎能过分苛求孩子呢?天下为人父为人母者,与其说教,打压孩子,不如提升自己,树榜样,言传身教远远胜过出口伤害。所以,不要再吝啬对孩子的夸赞,不要再给孩子增添一些心理负担,给他们一份真诚、温暖、阳光的爱,与他们一起共同成长!唯有如此,孩子才会拥有强大的身心,自信昂扬的向前行。
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孩子,非但没有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努力,反而被人“不齿”。这个故事从母女两人的争吵开始,女儿情绪激动,一边比划一边嗓门巨大的控诉着自己的委屈,而坐在一旁的妈妈,无可奈何的反问女儿:“你喜欢管啥用,喜欢你啥也不干啊。” 原来,33岁的的女儿,从大学毕业后就不工作、不社交,在家啃老父母已有10年之久。而据媒体报道,范某家里并不是很富裕,甚至房子都有点破旧,并没有可以啃老的资本。但不论父母如何劝说,范某都不愿意出去工作,有时劝得急了,还会遭到范某的谩骂。近期,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叫“事出有因必有妖。”眼前的一切,都是我们过去种因所结下的果。果不其然,当记者询问范某为什么不工作时,范某绝望地回答:“他们剪了我的翅膀,却还怪我不会飞翔!”她告诉记者,从小到大,父母对她一直是百般打击,不论她做什么,都不会得到支持与鼓励:小时候她喜欢科学、喜欢设计、喜欢画画,当自己做好满心欢喜地给妈妈说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拿着画让妈妈看时,妈妈就会说:“有啥用呀,有用吗,看书去!”小时候她做饭,自己不敢做主咋做饭,原因是在她做饭的时候,家里的爸爸、妈妈都可以过来指责她,比如:“你搁水咋搁这么多?你这饭咋做的?”本来孩子想为父母分担家庭压力,是件值得表扬的事,反而受到了指责。 久而久之,她内心的自卑开始萌芽且愈发壮大,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不敢拥有自己的爱好,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甚至完全丧失了面对外界的能力。她毕业后连续尝试了几份工作,都因为“自卑、不自信”无疾而终。再加上父母不能理解她的内心想法,还总是打击她,尤其是妈妈说她:“你一事无成,如果你能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这样的话让她觉得,既然你们都觉得我不行,那我就选择理直气壮的在家啃老。
于是,她回到家里,变成了现在这般令外人不齿的“啃老族”。其实,最让我动容的是女儿说的那句:“剪了我的翅膀,却还怪我不会飞翔。”这句话似乎喊出了很多孩子内心深处,对父母多年畸形教育的憎恨。而他们的父母还在疑惑,为何多年的“用心”教育,却教出了一个充满仇恨、近乎废柴的孩子。殊不知,每一个被“养废了”的孩子背后,都必然站着一对,信奉打压式教育的父母。然后父母却不指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后果。知乎上曾有一个这样的问题:父母的“打压式教育”长大的孩子都怎么样了?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自卑却要强,内心脆弱,自我否定,做任何事都有无力感,半途而废的事情数不胜数。什么人都比我强,我永远是最烂的那一个。从他的字行间,看到了心酸,打压式父母带来的痛苦,刺入骨髓,融进血液。这种“打压式教育”,让很多人从小自卑,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的度过一生。 我们仔细回想下,在生活中有没有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你这字怎么写的这么难看,简直是屎壳郎爬的一样。”“同样都是一个老师教的,你怎么就不行。”“连个头都不如别人家孩子长得快。”面对父母错误的表达方式,我相信大多数孩子选择了忍耐,但不乏有个别孩子走向了极端。我依稀记得,有个13岁男孩因离家出走的原因登上热搜。家住南京的13岁男孩离家出走了,幸运的是民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找到了他,这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男孩向民警诉说了自己的“伤心事”:“爸爸觉得我这不行那不行,他不喜欢我,我就走。”孩子临走前,还不忘贴心地给爸爸留下便条,上面写道:“亲爱的爸爸,你不用找我了。以后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虽然寥寥数语,但足以表达天天的决绝。 或许,在男孩父母的眼中,自家的孩子距离“优秀”,永远都是那么遥不可及,而一句“你不行”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渐渐失去正确的对错认知,变得只会看父母的脸色,依照父母的心情,判断事情能不能做、做得好不好。这种阴影,或许还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胆怯,甚至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而这在父母眼里,所谓“用心良苦”的教育,却在慢慢的,压碎他的自信,压垮他的梦想。究其原因,并不是孩子能力“不行”,而是父母教育“不对”。作为父母,看到的只是来自于孩子的差异,却看不到自己与优秀孩子的父母也有差异。孩子再小,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内心有自尊,脸上有骄傲。我们培养孩子不是为了面子,而是让他们成为人格独立,在未来能够独立前行的自己。 所以,让打压式教育就此停止吧!孩子的成长,需要那你的这些爱的。1、教育孩子,要重视他的感受有人说,家之所以温暖,亲人之所以成为亲人,是因为我们之间可以多讲情少讲理。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应该体现在情感方面,多关注情绪,少评判是非对错;多一些交流和了解,少一些否定和打击。如果我们都不能包容孩子的错误,这个世界谁还能包容他?能用一个拥抱解决的事,何必大动肝火呢?试着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内心。2、教育孩子,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最深处的需要,就是感觉被人欣赏。”
爱德华·德西说:“想要刺激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就要认可孩子的努力。”看到孩子的优点就鼓励和认可,才能让孩子得以为之坚持。即便是孩子做错了,也多用心寻找孩子好的一面,指出错误时也认可好的行为想法。孩子的努力付出被父母“看到”,内心才会强大、自信,才会更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4、教育孩子,要放下你的焦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亲子教育调查现状》显示: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焦虑的原因,都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高期望下的家长们,眼睛总会不由自主盯着别人,生怕自己的孩子被超越。在这种环境下,不仅仅是家长,连孩子都处于连轴转的水深火热之中。真正好的养育方式,从来都不会充满压迫、让人窒息,它应该是放松的、从容的,润物细无声般挖掘孩子内在的潜能,引导他们自己去认识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