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育英才|15岁花样少女,勒死亲生母亲:亲子关系的恶化,从“窒息”那一刻开始!

前几天,发生了一件令所有人万分痛惜的事。
青岛市一律师事务所45岁的合伙人张梅(化名),不幸遇害身亡。经过警方调查,凶手不是别人,正是她15岁的独生女儿。 几天前的周六,吃完饭后,女儿以帮妈妈按摩为由,让张梅躺在沙发上。然后从后面用绳子将母亲勒死,把尸体装在行李箱里。做完这一切后,张梅的女儿反锁家门,独自和行李箱中的母亲遗体待了两天一夜,直到被发现。震惊之余,不禁在想,步入青春期的亲生女儿为什么会对亲母痛下杀手?她的巨大仇恨从何而来? 在外人眼中,这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母女:
张梅早年离异,是青岛律师界的翘楚,收益可观,所以女儿提出的所有要求都会尽量满足。她还给女报名了钢琴、画画、游泳等兴趣班,尽一切可能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不仅如此,工作如此繁忙的张梅,每当女儿放假时,她都会带上孩子去旅游。当然,女儿也不负妈妈的期望,在青岛知名高中读书,成绩优秀。总之,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常正常。然而在女儿事发后的描述中,我们却似乎看到了另外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母女关系:这个想法不是临时起意的,是一直围绕在她脑海中想做的事情,挥之不去。之所以想杀害母亲,是因为母亲在学习上,对她要求过于严格。严格的让她感到窒息。 能干的单身母亲,优秀的孩子,让人不禁联想到去年的一个热播剧《小欢喜》。
与张梅女儿不同的是,主角乔英子伤害的是自己。“我已经三十四天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了。”“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我就是想要逃离你。”17岁的乔英子,跳海前撕心裂肺地对妈妈大喊。 由陶虹饰演的宋倩,对女儿的控制欲太强了:
为了监督乔英子学习,特意在乔英子的房间里凿开了一个玻璃墙;不管孩子是否爱喝,每天熬好营养汤给孩子送过去;为了督促乔英子学习,宋倩给乔英子做了一个时间计划表。乔英子就像是一个机器人似的,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全部设置好了程序。宋倩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英子,你可是妈妈的一切”;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最好一辈子我都能守着你”。 而英子呢?
长期活在妈妈控制下的英子,情绪越来越低落,整宿的睡不着觉,以至于得了抑郁症。 而妈妈却指责她:“妈妈一个人带你长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备课,我起早贪黑给你买菜做饭。”
而英子给出的答案是:“我知道你不容易,是我配不上你给我的爱。”于是,才有了开头跳海那一幕。宋倩崩溃大哭,她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不管是乔英子的自杀,还是张梅女儿的他杀,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率很低,我们不必惊慌。
大概率的情况是,青春期孩子叛逆,与父母关系不融洽。但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那么大,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都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其实亲子关系也一样,她的改变从你过于控制那一刻就开始了。父母那些以爱为名的控制欲,恰恰是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的根源。在控制型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看似拥有父母全部的爱,其实是最缺爱的。因为,自己从没被父母真正理解和尊重过,内心的声音从来没有被听见过,没有和父母建立真正的情感链接。这些孩子长大后,通常会有三种结果:一个是像张梅女儿一样,为了摆脱父母的控制,扼杀掉根源。一个是像英子一样,想方设法拼命逃离妈妈,得不到结果只能伤害自己。一个是复制这种“控制型”人生,矛盾型依恋代际传递,用同样的模式与他人建立关系。不管是哪种结果,这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局。 想要健康成长,必须先改变自己,让孩子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
1、合理期待,接纳孩子其实,父母控制欲强,是因为对孩子的高期待。期待孩子成为自己理想的那样,一旦不是,很多父母就会着急,从而更严厉地要求孩子。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对孩子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发展现状。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轨迹,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为人父母要懂得去接纳,那个“不完美”的孩子。2、把握管教的度,勿把严厉变控制在一个严厉型的家庭里,只有爸爸和妈妈说了算,孩子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有规矩没有自由,爸爸妈妈要求怎么做就得怎么做。这种让人难以承受的重压之下生活的孩子,往往会产生缺乏独立性的性情、仇恨、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管教的时候把握严厉的度。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一定要渐渐放松要求,让他自己多做选择。 3、给孩子足够的信任
给予信任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们更加需要强烈的安全感,这样才能保证孩子能够真正的快乐。心理学有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期望效应”:你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会创造奇迹。父母对孩子的信任,能够激起孩子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我们希望孩子能不哭不闹,乖乖睡觉,与人友善,大气懂事,善解人意,关爱他人,勤奋努力,正直诚信,严于律己......总而言之,我们想要一个完美小孩。然而现实却总会给我们一盆一盆浇冷水,有过多少次冲动,恨不得把孩子塞回肚子里重新生一个完美的。我们如此焦虑地追求完美小孩,却很少看看自己是否是完美父母。其实,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也请允许他们做一个不完美的小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