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育英才:心疼那个说谎的孩子,大多数都是被父母逼出来的

假如有一天,孩子跟你撒谎了,你会怎么办?
很多父母会心急如焚,因为有一句古话叫:“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因此家长内心有时候会走到一个极端,觉得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可能成为一个骗子,会坐立不安。
可是,说谎的杀伤力真的这么大吗?
其实,只要看清了孩子说谎的真相,你就不会着急,甚至会心疼这个说谎的孩子。
我们常常会觉得孩子说谎不诚实,而孩子说谎,有时候就是我们用谎言就诱导出来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表现,比撒谎的孩子还差劲儿呢。
“我就是想看看他诚实不诚实!”一位因孩子说谎来公众号咨询的妈妈这样说。
我和这位妈妈在聊天的过程中,她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想看看孩子是否诚实。”
这位妈妈说,孩子打碎了一个陶瓷瓶,这件陶瓷瓶是一位朋友送给她的,她特别的喜欢。
起初她没怎么在意这个瓶子不见了,当她打扫屋子的时候忽然发现没有了,当时她就觉得是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没有告诉她。
然后我整理他房间的时候,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看到了一个盒子,里面装的就是瓶子的碎片。
当她发现玻璃碎片的时候,她很生气,即担心孩子会因此被刮伤,也恼火孩子打烂东西悄悄藏起来的行为。
孩子回来后,妈妈就去质问孩子:“我屋里那个特别漂亮的陶瓷瓶呢?”
当时孩子想都没想,就说不知道!
妈妈的嗓门提高了点:你确定你不知道吗?我再最后问你一遍!
孩子可能因为心虚或者害怕,支支吾吾的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这位妈妈来回问了几次,就想看看孩子诚不诚实,结果孩子的表现让她十分生气。
她咆哮着对孩子说:“明明就是你打碎的,我都在你房间看到了打碎的瓶子了,你为什么要撒谎呢!”
看起来,妈妈想试试孩子是否诚实,但这种明知故问的询问,其实自己就已经很不诚实了。
明明你已经知道了真相,还要去逼问孩子,对孩子来说,这是不是一个谎言呢?
我们又是否经常在用谎言的方式去教导孩子诚实?
其实抛开表面,看本质,你就会很心疼这些“说谎”的孩子。
每个人都不喜欢被人质问,特别是,当孩子怀疑父母可能已经知道了真相的情况下,父母还不断地逼迫他们,这只会让他们更厌恶承认真相。
在父母的严厉逼问下,很多孩子都会就范,跟着父母期待的方向,撒一个谎。
郭冬临在小品《一句话的时而》中,他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用谎言去验证谎言,得到的永远是谎言。”就是如此。
父母尊重孩子犯错的权利,孩子就会坦诚对待你明知故问的斥责。
邻居家的小孩,十二岁,长得特别可爱。
可是,小家伙有个坏习惯,正餐不好好吃,就爱吃零食。
大人一转身,小宇就偷偷吃一包薯条,过一会儿又饿了,再去悄悄去吃别的零食。
时间长了,孩子越吃越胖,还经常生病。
妈妈痛下决心,一定要改改孩子的臭毛病,家里的零食都实行管控,定期开放一次,其余时间一律不给。
坚持了几天,初见成效。可好景不长,妈妈发现,孩子学会撒谎了。
孩子会悄悄跟爷爷说:“妈妈让你给我买个面包。”
下次他会找再找爸爸、妈妈、奶奶重复一样的套路,但怎么都不肯承认自己吃过了。
妈妈单独把孩子叫到了房间,孩子一脸害怕的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妈妈心平气和的对孩子说:“妈妈不是不让你吃零食,你告诉我过度吃这么零食的后果是什么呢?”
孩子低着头说:“生病,吃药,打针。”
妈妈说:“那你喜欢打针吃药吗?”
孩子摇摇头表示不喜欢,然后说道:“妈妈我错了,我不该撒谎,更不该骗你们说要买零食吃,对不起。”
妈妈直言到:“我知道你喜欢吃零食,但你不能撒谎的,我之前也给你讲过《狼来了》的故事,既然你已经承认了,那我就不追究了。”
假如我们能像这位妈妈那样,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问题。
那就不会那样严厉地指责孩子了。
当问题出现时,请不要急着去贴一个坏孩子的标签。请控制好自己的脾气,耐心地去弄清楚原因。
我们大部分人小时候都撒过谎。而记忆最深的应该是父母逼你说的那几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