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育英才:“一个月两千根本不够花1高配,正在毁掉我们的下一代!

前天,我因为工作需要去天津出差,返程时遇到一位男士。
他朝我走过来,礼貌的问到:“您好,你旁边有人吗?”我回了句没有,移了移位子,示意他坐下来。
坐下没多久,他电话响了。刚接通,就听到电话那头大吼大叫,听了半天,才知道打电话的是他儿子,原来是孩子生活费不够了,打电话要钱来着。
“我现在在出差,等下了客车把钱给你转过去,你自己也要省着点花,都给你打了两次钱了……”爸爸话音还没落,那边就挂断了。
因为路程有点远,为了打发时间,我们闲聊了起来。
原来这位大哥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各方面都很优秀,就是花钱大手大脚。
他说也怪自己,从孩子小时候要什么玩具,到长大后要买什么,都毫不眨眼地买。
当他说这些的时候,我仔细的观察了下,大哥看样子三十大几,看起来很憔悴,眼里布满了血丝,身上穿的黑色T恤都已经泛白.......
那一刻,我心里莫名一阵心酸。不知电话那头要的孩子,看到这一幕是什么滋味。
他是否知道自己轻松的一句索要,花掉的是父母辛辛苦苦几个月挣来的血汗钱。
自己活得光鲜亮丽,却看不到身后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疼爱孩子,就是满足她的一切物质需要,让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和这位父亲想法一样的还有国民暖爸陆毅。
带女儿贝儿参加《爸爸去哪儿》,有一个环节是小朋友摘草莓,用卖草莓的钱,给村里的孤寡老人买礼物。
任务结束,孩子们回到驻地,其他小朋友都带了礼物,陆毅却发现,只有女儿两手空空。
好奇地问贝儿:“为什么没有给奶奶买礼物,钱花到哪儿去了?”
原来,贝儿拿着卖草莓的钱,准备去买礼物时,却被一双凉鞋吸引,一向认为喜欢就要拥有的她,用给奶奶买礼物的钱买了凉鞋。
直到那一刻,陆毅才知道,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的错误想法:
我一直说我希望给自己女儿是‘富养’,就是她想要什么,我都能给她,可能她觉得反正爸爸说过,我要什么就能有什么......
这样教育下的贝儿,抛弃任务不管,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就不足为奇了。
亲子教育中的一大误区就是,重“物质”,轻“精神”。
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要,只会助长孩子日益膨胀的物欲,让孩子变得更加自私自利。
这样我不禁想起来前段时间的热点新闻:#大学生一个月需要多少生活费#
引爆这个话题是一位来自于大一的女孩,她在某网发帖求助,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但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
她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
话题一出,网友吵翻大学生每月究竟要花多少生活费呢?
有网友表示,无论家庭情况如何,一个月四五千实在是有点过分了!
家庭条件好一个月四千五也没必要
有钱也不能多给,总要有个度
还有人说,给多给少还是要根据家庭情况来,有钱就多给
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来吧,有钱的就多给,钱少的就少用
看家庭情况 有的可以多给没问题 没有的就根据家庭情况给
后来才知道,女生的家里并不是很有钱,爸妈在外面打工。可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普通家庭,她却想活得很“高级”。
有一句话说: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父母可能不知道你在外面花钱大手大脚,慷慨阔气,他们只知道自己能省一点是一点,唯恐你受了半点委屈。
父母的钱永远都是最容易拿到的,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
但无端膨胀的虚荣心,要靠自己去填满,不该让父母为你买单啊!
“高配”生活人人都想要,但想要得到,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靠自己努力去获取。
为人父母,只要孩子需要,给予的,一定是他们的全部,而且心甘情愿。
他们从未想过能在你这里获取多少,只要你生活得好,他们就已经满足。
子女的回报,哪怕只有10分之一,也会成为他们炫耀的资本,足以让他们开心许久。
可在开心之余,做父母的我们,应该保持清醒。
让孩子拥有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于困苦前坚韧不拔,于繁华前宠辱不惊,这才是给予孩子最好的“高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