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育英才:“妈妈,每个人都会死吗?”不要让孩子对死亡的未知,变成恐惧

标签:
家庭教育教育亲子沟通青春期教育育儿 |
分类: 家庭教育 |
清明按照习俗孩子要跟着爸爸去扫墓,可能是现场氛围太过压抑,又或者想起了过世的爷爷。
回到家后孩子突然问我:妈妈,每个人都会死吗?
我当时挺震惊的,没想到孩子突然会问这种问题!
我也就顺势回答道: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这是日然规律,每个人都摆脱不了这种规律。
孩子一听这个,立马红了眼眶,说:妈妈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让你死,我长大以后要当医生,为你研制出长生不老、永远也不会死的药!
我当时苦笑不得:你都这么大的人了,值得哭吗?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这的确是个问题。
当孩子问到父母的时候,大多数的父母闪烁其词,然后给孩子一个模糊的答案。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回答:
每一个人都会死,但是你不要害怕,妈妈会在此之前陪伴你很长很长时间,直到你长大、结婚、生子。
我对你的爱,和我们之间美好的回忆,会永远地留在你心里,只要你不忘记妈妈,妈妈就会一直在你的心里。
孩子一天天长大,生活里不可避免要接触关于死亡的字眼,经历亲人或陌生人的离去。
有一天,他终会发现,作为与生对立的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结局。
之前乐嘉的一段微博,引起了网友热议。
关于“死亡”,乐嘉和女儿是这样说的:“爸爸死了就埋在地下,我是爸爸鬼,你要不要来陪?”
有人说乐嘉对女儿说的话简直就是残忍的心灵“虐待”,对孩子来说未免太恐怖。
也有人说死亡这件事是生命必须要经历的,不该避讳。
《阿狸 梦之城堡》有这样一段对话,我们可以借鉴:
阿狸问:“死是什么?”
妈妈说:“这可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是暂时离开的意思吧!”
阿狸说:“那多久回来呢?”妈妈说:“嗯......也许很久......”
阿狸问:“我乖乖上床睡一个午觉,你就回来了吧?”妈妈微笑着摇头。
“我坐小镇的火车,从第一站坐到最后一站,你就回来了吧?”妈妈微笑着摇头。
“那等到我乖乖听你的话,把屋子收拾好,你就回来了吧?”妈妈微笑着摇头。
“那等到冬天下雪的时候,你就回来了吧?你说过每个冬天都要给我做新帽子的。”妈妈微笑着摇头。
“那等到我种的树苗长成大树,你肯定就回来了吧?”妈妈依然微笑着摇头。
“妈妈,那你什么时候回来呢?”
妈妈笑着摸着阿狸的头说:“我的傻孩子......”
“世界上睡得再久的午觉,也能等到醒来的时候......”
“再长的旅行,也能等到终点到达的时候......”
“再冷的冬天,也能等到过去的时候......”
“再嘈杂的世界,也能等到安静的时候......”
“可是,只有死亡,却是越等越远啊......”
阿狸哭得很伤心。“那我是不是就再也见不到你啦?我不要!”
“不会的,小阿狸。”妈妈抱着阿狸微笑着说,“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你尽管再也听不到我的声音......”
“再也看不到我......”
“但是你会感觉到,我在安静地陪伴着你。当你在后花园的时候,我从厨房的窗户安静地看着你。”
“当你在厨房的时候,我在卧室为你打着毛衣。”
“当你在眉宇的时候,我在客厅看着报纸;当你在客厅的时候,我在后花园整理我的百合花。你看不到我,我却未曾远离过你”
“我的小阿狸,你要知道,我永远爱着你。”
其实在对孩子进行说明时,父母可以用植物更替等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凋谢......
宠物的离去,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次对人生的理解。
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
同时应尽量避免去使用可怕、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
另外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在死亡病态上。
如此,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且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相信随着年纪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孩子对死亡会有自己的认识,会直面生活的残酷,会找到自己平衡痛苦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