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卷教育:家长,别让孩子认为只要哭闹就可以要挟所有人

记得有一次,正和孩子逛玩具店时,进来了一家三口,小女儿十多岁的样子。
青春期教育问题,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卓卷教育”(ID:zhuojuanbj)
刚进商店的门,妈妈就特别坚定特别大声地告诉女儿,“说好了,今天只逛不买啊。”
小女孩很配合地点点头,“我知道,我只看。”然后就雀跃着跑去看玩具了。各位家长遇到孩子青春期叛逆教育问题,可以拔打400-990-0153 详细为您解答遇到的困惑,大家都对母女俩投去欣赏的目光,旁边有位妈妈甚至和她的小儿子说,“你看姐姐多棒,你要和姐姐一样棒哦。”
可是没过一会儿,画风就开始变化。女孩拿起一个芭比娃娃,特别期待地看着妈妈问,“妈妈,我可以买这个吗?”
妈妈看了她一眼,说,“没带钱。”
女孩眨巴眨巴大眼睛,马上就帮妈妈想出了解决方案,“可以用手机扫啊。”
“用什么手机,你爸爸昨天不是刚送你一套新玩具吗?”看到孩子的坚持,妈妈的口气开始有些不耐烦。
“可是那个我不喜欢。”女孩撅起了嘴。
“不喜欢也不行,不能整天买玩具。”妈妈亮出了自己的底线。
女孩不干了,开始耍赖,大声叫道,“我就要买嘛。”
接着,母女就开始了漫长的拉锯,女儿执着地闹着要买,妈妈开始找各种借口搪塞,一会儿说别人家的孩子不这样,一会儿说家里玩具太多。
后来,女孩开始大哭,妈妈佯怒,拉着爸爸走出了玩具店。女孩见状,并没有急着追出去,而是坐在了地上,一边拍打地板一边哭得更大声,“我就要买嘛。”
爸爸和妈妈在玩具店外面站了好几分钟,女孩都没有站起来追出去的意思。
最终,爸爸妈妈一脸无奈地走了回来,妈妈心疼地抱起了女儿,爸爸去款台结账买了那个玩具。
他们出门时,妈妈和孩子不断强调,“这是最后一次了啊,下回不许这样。”小女孩爽快地答应着,脸上露出胜利者的笑容。
这真的会是最后一次吗?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心里都很清楚:这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和孩子斗智斗勇,父母永远都不会是赢的那一方。
他们害怕孩子不开心,害怕孩子觉得父母不爱他,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地妥协于孩子的“要挟”,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
即使他们知道这样不好。
几乎每一个孩子手里,手里都掌握着一个控制家长的锦囊。
不管自己有什么要求,如果家长不同意,只需要当着众人的面躺在地上,一边哭一边喊“我就要嘛”,家长九成以上会妥协,“好好好答应你。”
毕竟,当着众人的面打骂孩子,家长脸上也挂不住。
看到家长们被孩子“要挟”时脸上的表情,我常常觉得想笑,那表情里,有爱,有不忍,更多的是束手无策。
曾经在《妈妈是超人》中,演员马雅舒对孩子最常说的话就是:“不行”、“不可以”,但无论说再多的“不”,孩子们还是一样,把她的话当作耳旁风。
女儿米娅想吃冰淇淋时,马雅舒不同意,孩子直接躺倒在地,哭起来,最后马雅舒妥协了,带着孩子去了超市。
如果大家都认同孩子可以没规矩,如果大家都默认父母在孩子的要挟之下除了撒谎和妥协别无他法,那么,教养孩子会变成一场艰难的拉锯战。
被孩子要挟真的很痛苦。
在古装剧中,几乎每个名门望族都会有一个庄严肃穆的宗祠,那是家族的圣殿,同时也是家规的执行地。每个家族,都有一本厚厚的家规,对孩子的行为举止作出全面的规定和约束。
每次看到那些犯了家规的孩子跪在祠堂里挨罚,就觉得好残忍。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我国的古训,在所有的道理中,我最服的就是这一条。
因为,几乎所有的机制、组织运行,都是靠规矩在约束。
然而,在现代父母的育儿过程中,“规矩”这两个字,渐渐地被大家遗忘了。
新一代的父母们,用最新的育儿理论教养孩子,给孩子爱,给孩子尊重和自由,却很容易忘记,所有这些,都应该以规矩为前提。
当孩子在大庭广众下撒泼打滚时,足够让你颜面扫地;当孩子面对你的软硬兼施毫不体恤时,足够让你心寒如冰。
可无数父母还在前赴后继,被要挟,然后妥协。
其实改变这种状况,真是很简单,那就是给孩子立规矩。
不是一定要白纸黑字写在纸上,但是一定要红口白牙挂在嘴上。
曾经有许多妈妈请教我,为什么苹果总是能够讲通道理,从来不撒泼打滚胡作乱闹?我如实告诉他们:
很简单啊,就是因为从小开始,几乎所有的事情,我们家都会有一个大概的规矩。比如,吃饭时如果不好好吃,一定不提供零食;比如,一天最多只能买一个玩具。
通常,不等我说完,对方就会打断我:
我们家也有规矩,可是孩子根本就不听啊,平时说得好听,可事到临头又开始撒泼打滚。
“有规矩,但是孩子不愿意遵守”,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事实上,责任都在父母的身上。
父母不仅要给孩子制定规矩,还要帮孩子遵守规矩。所有有规矩但是不遵守的孩子,其实都是因为父母的不坚持。
让孩子遵守规矩的原则,就是温和而坚定。
孩子,我很爱你,但是,定好的规矩一定不能变。我会及时认同你的情绪,给你拥抱给你安慰,但我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