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蝼蚁尚且偷生”,我向来就对这种类似蝼蚁的思想鄙薄不已。如果生命的存在只是为了延续无望的苦难,尊严的摧折,更酷痛的窥视,命运更叵测的抛掷,身体的病痛煎熬,亲人的无助与揪心,理想世界的渐次离去,那么,哪怕前面是万丈悬崖,前面是一片漆黑混沌,我们也应该勇敢地踏进去。即便生命再也没有附着,灵魂也随之飘散,有什么更值得恐惧和因虚无而注定湮灭的一切呢?
近读蒙田随笔录里《塞亚岛的风俗》一文,其中有各位先贤对生命及死亡的论述及阐释,颇有所感。域外之音,很不同于平日里听惯的儒家之孱弱风骨,媚上欺下、苟且偷生的各种谬论。愿援引部分原文于下——
“......贤人应该活多久是多久,而不是能过活多久是多久。大自然规定生命的入口只有一个,生命的出口却有成千上万。
我们可能没有足够的土地生存,但是总有足够的土地死亡;像博约卡吕斯对罗马人说的,我们绝不会缺少葬身之地。你为什么埋怨这个世界?它又不留你:如果你艰苦度日,原因全在于你的懦弱;死不死全凭你的意愿:
到处是归程,这是上帝的恩赐,
生命都可夺去,死亡不能免除:
千条道路畅行无阻。
——塞涅卡
死亡不是治一病的药方,而是治百病的药方。人自己创造末日,还是忍受末日;走在日子前面,还是等待日子来临,结局都是一样的。
心甘情愿的死是最美的死。生要依赖他人的意图,死只取决于本人的心愿。在一切事物中,什么都不及死那么适合我们的脾性。死的自由若要商量,生命无异是一种奴役。
治病其实是在消耗生命:开刀,烧灼,割肢,禁食,放血;再走一步,我们岂不是一劳永逸!上帝让我们处于生不如死的困境,同时也给了我们许多回旋的余地。
屈服于病痛是软弱,延长病痛是疯狂。
斯多葛派说,生活顺其自然,对于贤人来说,也就是在幸运时刻选择适当机会离开人间。愚人尽管处境不妙,只要他们所说的大部分东西合乎自然法则而存在,还是迷恋于生命。
哲学家斯珀西普斯长期患水肿病,要由人抬着行动,遇到第欧根尼,对他喊:第欧根尼,祝你有福!第欧根尼回应说:你不会有福了,落到这个地步还在苟延残喘。不久以后,斯珀西普斯不堪忍受生活的磨难,自杀了。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许多人认为我们由上帝安排在这里,不能没有主的正式命令而擅离世界这个岗位,上帝派我们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主的荣耀和为别人服务,到时候会批准我们离开的。
父亲,美德并不像你说的,
不是害怕生活,
而是苦难前决不转身。
——塞涅卡
苦难中蔑视死亡不难,
忍受苦难才是豪迈行为。
——马提雅尔
柏拉图在《法律篇》一书中主张,人人都是自己最亲近的朋友;谁既没受公众评论的压迫,也没受命运的可悲和不可避免的摧残,更没有遭到不可忍受的耻辱,而让胆小怕事,怯懦软弱,去剥夺那个最亲近的朋友的生命,切断岁月的延续,这样的人应该得到可耻的葬礼。
轻生的思想是可笑的,因为我们的存在才是我们的一切。除非另有一个更可贵、更丰富的存在,可以否定我们的存在。但是我们自我轻视、自我鄙薄是违反自然的。这是一种特殊的病,在任何其他生物中看不到这种相互憎恨、相互轻视的现象。
古人说:人只要一息尚存,对什么都可抱有希望。也有人主张,为了避免死得更惨,可由自己结束生命。
几年以前,被土耳其人攻下的戈佐岛上,一个西西里人亲手杀死了两个待嫁的美丽女儿,又把赶过来救女儿的母亲也杀死。这事做完以后,他带了一支弩和一把火枪上了街,一连两枪杀死两名走在前面朝着他的家门过来的土耳其人,然后手提一支剑,愤怒地冲了上去。他受到团团包围,被剁得皮肉模糊。这样在使亲人避免奴役后,又让自己也得到了解脱。
伊托利亚人领袖达摩克利特斯,被押解到罗马,乘黑夜逃了出来。但是身后卫队紧追不放,他在让人抓到以前,提剑刺破自己的身子。
据《圣经》记载,上帝法律的迫害者尼卡诺尔,派了卫队去抓善良的老人亚萨,亚萨德高望重,被人敬称为犹太人之父。他的门着火了,他的敌人准备抓他,这位老人见无路可走,他选择慷慨就义,也胜过落到坏人手里遭受凌辱。他用剑自砍,但是仓促之下一剑没有砍准,他从一堵墙上奔去往一群士兵中间跳,士兵朝两旁闪开,他的头直朝地上跌去。尽管如此,他觉得自己尚未死去,鼓起余勇站了起来,全身鲜血淋漓,伤痕累累,穿过人群冲到一座陡峭的悬崖前再也走不动了,他用双手扒开一个伤口掏出肠子,又撕又扯,向追上来的人扔过去,大骂他们会受到天谴。
维庇斯.维利乌斯看到自己的城市被罗马军队围困,既无法得救,也没有希望得到罗马人的慈悲,在议会的最后一次辩论会上,他针对这件事慷慨陈词,结论说最有意义的是大家用自己的双手逃避这场厄运:他们这样做会得到敌人的敬重,而汉尼拔又会后悔他抛弃了多么忠诚的朋友。他邀请同意他看法的人,到他家去参加他已准备就绪的宴席。席间饱餐以后,他们一起喝送上来的饮料:解除肉体的痛苦、灵魂的侮辱,眼不见、耳不闻那些无情粗暴的征服者施加在被征服者身上的种种暴行。他还说:我还布置了人,只待我们气绝身亡,把我们抛入家门口的大火堆里。
同意这项高尚决定的人不少,照着他做的人不多。二十七名议员追随着他,他们竭力借酒消愁,席终端出了这道死亡之菜。他们共同哀叹国家的不幸后相互拥抱,一部分人离开屋子,另一部分人留下跟他一起葬身火海。
亚历山大包围印度的一座城市,城里的人看到兵临城下,下决心不让他得到凯旋的乐趣,尽管亚历山大声称会人道对待,但全体居民还是要跟城市一起在烈火中同归于尽。这引起了另一种战斗:敌人努力要救出他们,他们又努力要毁灭自己。常人为生而做的一切,他们却为死在做。
在提比略时代,等待执行极刑的囚犯会失去他们的财产,也无权要求举行葬礼。以自杀提前结束生命的人却可以得到安葬和订立遗嘱。
但是人们有时渴望死是为了希望得到更大的好处。圣保罗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克利奥姆布罗特斯.安勃拉西奥塔读了柏拉图的《裴多篇》后,那么迷恋来世,不由分说就纵身投入海中。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常把这类自愿消亡称为绝望是多么不恰当,经常是热诚的希望或沉着的修养和内心的渴慕才使我们这样做的。
免受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更为悲惨的死,选择提前离开人世,在我看来是最可得到谅解的理由。”
既然生无所欢了,死又有何惧呢?如果我们做不到生如夏花之绚烂,不妨尽量去做到死如秋叶之静美。
以曾经写的一首诗来缅怀我的亲人们吧:
您是否听到枝头树枝折断的声音?
抬头望去,那只五彩斑斓的蝴蝶正在飞走。
您是否看到崎岖的小路蜿蜒在嶙峋的山脊?
那里云遮雾障,景物依稀。
铺天盖地的寒雪无休无止,
孤立荒野而且饥寒交迫。
当此孤绝莫名,身心哀疲的境地,
心中是否闪过一丝异样的思绪?
在这汹涌的湍流奔腾咆哮的河边,
在那密密层层不见天日的森林。
如果生命无可避免地走向黑暗,
希望您已魂灵圆通悟达化境。
耿耿的星海出现在高贵意志的眼前,
精灵之舟将接载我们奔向自由的国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