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帝国师奥拉杜尔大屠杀迪克曼老枪 |
分类: 战争 |
文/灭霸他爸
1944年6月10日,法国格拉讷河畔的小镇奥拉杜尔,有642人被德军杀害,其中包括450多名妇女和儿童,仅有一人侥幸逃生,史称“奥拉杜尔大屠杀”。
制造这次惨案的刽子手就是德国党卫军“帝国”师。
“帝国”师,番号是党卫军第二装甲师,是德军王牌部队,组建于1934年,最初只是步兵师,直到1938年,才升级为摩托化师,二战爆发后,编组为“德意志师”,由保罗 · 豪塞尔任师长。
1940年,“德意志师”参加了闪击西欧的战役,后来为避免和“大德意志”师混淆,“ 德意志 ”师改名为“帝国师”。
苏德战争爆发后,“帝国师”参加了叶利尼亚战役、基辅战役、莫斯科战役、哈尔科夫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等,虽然战绩辉煌,但也损失惨重,于1943年底,撤到东普鲁士修整,随后前往法国南部卢兹。
“帝国师”是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也是一支欠下无数血债的部队,在多年的征战中,“帝国师”坦克履带所到之处,无数平民遭到残酷杀戮。
与德国国防军相比,党卫军就是一支恶魔部队,而“帝国师”更是恶魔中的佼佼者。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西线战场。
“帝国师”奉命支援诺曼底德军,但在离开驻地之前,它又进行了多次屠杀,其中最为惨酷的就有两次。
6月7日,“帝国师”接到前往镇压蒂勒和利摩日附近法国抵抗组织的命令。当时,其他德军正在蒂勒和法国抵抗组织激战,双方陷入胶着。
“帝国师”一部在海因里希·武尔夫的带领下,赶到蒂勒,打退了法国抵抗部队,在交火中,有几名“帝国师”士兵阵亡。
海因里希·武尔夫恼羞成怒,决定对蒂平民进行报复。他下令将可疑的男性挑选出来,全部吊死,大约有100余人遇难。
撤走之前,武尔夫又将所有平民带走,随后释放了162人,但剩下的被押送到集中营里,到战争结束时,这些人仅有数十人幸存下来。
“帝国师”元首团三营营长赫尔穆特·卡姆普夫在利摩日附近被法国抵抗组织俘虏,在转移过程中,卡姆普夫的司机逃脱,跑回部队汇报。
司机认为,卡姆普夫很有可能被送到了奥拉杜尔小镇关押。
元首团一营营长奥托·迪克曼与卡姆普夫私交极好,自告奋勇带队前往奥拉杜尔救人。
迪克曼带领约一个连的士兵与6月10日到达奥拉杜尔,这个小镇常住人口为300余人,后来涌进来数百名难民,使总人口达到600多人。
迪克曼指挥部队将小镇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卡姆普夫,他一怒之下,命令镇上200多名男人赶进谷仓和车库,开枪射杀。
中枪后未死者,再用手枪补射,随后放火点燃仓库,企图毁尸灭迹。
做完这一切,迪克曼依然觉得不解恨,又下令将剩余的400多妇女儿童驱赶到镇中心的教堂里,然后关闭门窗,投入烟雾弹。
教堂内的人们受不了烟雾的刺激,拼命寻找出口,迪克曼令德军窗户向朝人群射击。
除了一位妇女侥幸逃脱之外,其他人全部遇害。
德军射击后,点火烧毁了教堂,随后到镇上挨家挨户搜掠值钱物品,临走时,又放了一把火,将镇子焚毁。
据统计,镇上遇难者共642人。
惨案信息传到巴黎后,法国维希政府装模作样调查一通,然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下达杀戮命令的迪克曼毫发无损,依然指挥德军作战,参加过这次屠杀的德军大部分死在了战场上。
德国投降,光复之后的法国,重新审理此案,对当年肇事德军中的幸存者进行审判,几十人被判处死刑,还有十几个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不过,这些犯人大部分并未引渡回法国,所谓死刑判决,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战后,法国没有重建这座小镇,保留废墟以纪念遇害的641位平民,在废墟上,立着许多牌子,上面用法文和英文写着一个词 :“铭记”。
七十年代,这件惨案被导演罗伯特·安利可拍成电影《老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