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历史上三大“青天”,除了包公与海瑞,还有谁?

(2020-04-23 21:59:48)
标签:

况钟

苏州知府

明宣宗

况公祠

分类: 元明清

文/晚风暮雨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来不缺少清官,但能获得“青天”之美誉的却只有三人,他们是北宋的包青天、明朝的海青天和况青天。


包公与海瑞的生平事迹由于影视剧和演义小说的渲染,可谓脍炙人口、路人皆知,然后况青天却始终是低调和神秘的存在,事迹至今鲜为人知。


那么,他究竟有何政绩,为什么能与包、海两位大贤鼎足而三呢?

中国历史上三大“青天”,除了包公与海瑞,还有谁?
况钟画像

况青天名叫况钟,字伯律,号龙冈,别号如愚,江西靖安人,出生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


与当时大多数的读书人不同,况钟没有走科举考试之路,而是接受靖安知县俞益的邀请,成为县衙一名礼曹书吏。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通过“三途并用”来选拔官员,所谓三途,即科举考试、举荐贤才和书吏甄选,著名贤臣“三杨”之一的杨士奇就出身于书吏,最终进入内阁,担任首辅长达二十一年。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科举是为官正途,举荐和书吏则是偏门,通过这两种途径选拔出来的官员,不仅饱受歧视,而且仕途也充满荆棘和各种限制,如明成祖认为:“刀笔之吏,不可使任风纪”,就是书吏出身的官员,不得到监察系统任职,所以,像杨士奇那样能够位极人臣的终究是凤毛麟角。

中国历史上三大“青天”,除了包公与海瑞,还有谁?
况钟剧照

永乐年间,况钟被举荐为礼部郎中,在礼部任职15年,始终兢兢业业,得到内阁首辅杨士奇的欣赏,并将他推荐给明宣宗。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况钟被任命为苏州知府,在这个舞台上,他凭借出色政绩,成为流芳千古的“况青天”!


苏自古繁华富庶,但在明朝前期,却是官员们畏而却步的地方。


元朝末年,反元义军张士诚盘踞于苏州一带,对抗朱元璋,所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向苏州地区征收远高于其他州府的赋税,史书上记载:(苏州)税粮甲于他省。

中国历史上三大“青天”,除了包公与海瑞,还有谁?

如当时全国征收的夏税秋粮约3000万石,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百分之一的苏州府就负担了281万石,将近总额的百分之十。


除此之外,当时苏州还有奢侈、健讼、抗官等风气,地方豪强横行不法,甚至连当地驻守太监也常常肆意殴打官员。


史书记载:郡佐、县正少件,则加捶挞。虽太守亦诃责不贷也。其他经过内宦尤横,至缚同知卧于驿边水次,鞭笞他官,动至五六十以为常。


况钟到任后,向朝廷申请减免赋税,同时整顿吏治 , 严惩贪横,宽政恤民,兴修水利,劝课农桑 , 平反冤狱 , 大兴府学,深得地方百姓称颂。

中国历史上三大“青天”,除了包公与海瑞,还有谁?

《明史》记载:(况钟)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前任苏州知府,昏聩无能,留下一堆没有审结的案件,导致不少疑犯死于狱中,“累年莫决,囚多死于淹禁”。


况钟到任后,重审积案,仅用一年时间,就“勘问过轻重罪囚一千百二十余名。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


宣德六年,况钟母亲去世,按照惯例,他应当回乡丁忧,苏州府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余人,联名向朝廷上书,请求让况钟回苏州继续任职。


人们还编了一首歌谣: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

中国历史上三大“青天”,除了包公与海瑞,还有谁?
明宣宗画像

明宣宗同意,下诏夺情起复,令况钟返回苏州。


宣德十年,况钟到北京述职,苏州人担心他政绩斐然,会被调走,在他启程时,老幼妇孺,夹道送别,史书称:“士省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舆卧辙”。


老年人唱道:公政惠我,公恩息我。父母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我困苏我,我渴饮我,我饥谷我。


年轻人唱道:太守朝京,我民不宁。太宁归来,我民忻哉!


儿童唱道:况青天,朝命宣,愿早归,在新年!

中国历史上三大“青天”,除了包公与海瑞,还有谁?
况公祠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况钟已在苏州任职九年,按照规定,应当调到其他州府任职,苏州一万三千多人联名上书朝廷,称“尹苏非公不可”,请求让况钟连任。


明英宗同意苏州人所请,下诏升况钟为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


正统七年,况钟病逝于苏州知府任上,终年60岁,“民多垂泣送其柩归”,运送况钟灵枢的船上, “惟书籍、服用器而已, 别无所有。苏人咸叹息之!” 


为了纪念况钟,苏州人在设立“况公祠”,祭祀不断。


一些明清两朝文人还把况钟断案的事迹写成小说和戏剧,如小说大家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况太守断死孩儿》、《醒世恒言》中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清朝朱素臣的《双熊梦》、昆曲《十五贯》等等。

中国历史上三大“青天”,除了包公与海瑞,还有谁?
根据况钟断案事迹改编的戏剧十五贯

明人陆应阳在《广舆记》中,对况钟极为推崇,称他“为古今苏守第一”!


清朝陈文述在《题明苏州太守况钟像》中写道:“吴郡推名守,前明首况公。人才科目外,经济簿书中。”


苏州“况公祠”有一副对联,大概是对况钟一生最好的写照:

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

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


参考资料:《明成祖实录》、《明史·况钟传》、《明况太守治苏集》、《元明事类钞》、《明会要》、《皇明世说新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