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慈禧阿鲁特氏同治皇帝大清门 |
分类: 元明清 |
文/晚风暮雨
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在性格、喜好等方面与慈禧太后大相径庭,素来不讨慈禧喜欢,经常遭到她羞辱和惩罚。
有一次,阿鲁特氏又遭无礼责骂,面对咄咄逼人的慈禧,阿鲁特氏忍无可忍,回了一句:“请给媳妇留点尊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
阿鲁特氏没想到的是,这句申明自己正宫皇后身份的话,正好刺到了慈禧的痛处,恼羞成怒的慈禧,对阿鲁特氏起了杀心。
年纪轻轻的同治皇帝死于梅毒后,慈禧立即逼迫阿鲁特氏自杀殉葬,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一句“从大清门抬进来的”为何会激怒慈禧呢?还要从清朝的选秀女制度说起。
清朝入关之后,顺治皇帝就下诏开始选秀女,诏书曰:“选立皇后,作范中宫,敬稽典礼,应于内满洲官民女子,在外蒙古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敬慎选择”。
到了乾隆时期,选秀女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和成熟。
清代的秀女,容貌所占的比重极低,真正决定成功与否的硬性条件是门第和品行,我们从晚晴诸位皇后、嫔妃的传世照片可以看到,她们相貌却是非常一般,甚至有的人丑陋无比。
比如光绪皇帝的光绪的隆裕皇后,相貌完全可以和周星驰电影中的“如花”相媲美,但她凭借无人可比的门第(慈禧老佛爷侄女)毫无悬念地成为皇后。
依照清朝惯例,秀女中成为皇后者,在皇帝举行隆重的迎娶大典时,要乘坐轿子从被誉为“皇城第一门”的大清门入宫,而成为嫔妃者则只能从神武门入宫。
所以,“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是皇后独享的特权,也是尊贵身份的象征,据统计:清朝两百多年间,共有12位皇帝,但通过大清门入宫的皇后仅有5位,其余几位都是从等级较低的贵人、嫔妃等逐步熬上位的。
大清门原名大明门,始建于明朝永乐皇帝重修北京城时,公元1644年,清朝入关后改名。
大清门是紫禁城的门户和起点,被清朝皇帝视为国门,平常很少打开,普通官员和嫔妃没有资格从此门进出,只有皇帝和皇后(太上皇和皇太后也可以)才能通过此门。
大清门如今已经消失,我们只能通过晚晴时期拍摄的照片来一睹它的风采。
阿鲁特氏是蒙古人,出身官宦之家,是大学士赛尚阿的孙女,也是顾命八大臣之一郑亲王端华外孙女,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选秀女时指立为皇后。
阿鲁特氏就是通过大清门入宫的5位皇后之一,而慈禧最初仅为咸丰皇帝的贵人,入宫走的是神武门,虽然慈禧凭借过人的手腕,最终成为清朝的实际主宰者,但这些并不能弥补她未过大清门的遗憾,所以,她对这一点始终耿耿于怀。
当慈禧听到阿鲁特氏自称“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后,自然认为她是在讽刺自己出身低微,瞬间恼怒到极点,对阿鲁特氏恨之入骨,杀人的念头应该也是这时候产生的。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慈禧要废掉阿鲁特氏皇后之位,将宗人府宗令奕譞召来,商议此事,奕譞称:“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
慈禧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从此连奕譞也一同怀恨。
但慈禧老佛爷是何许人,她想做的事,有谁能够阻挡?岂能被这些规制束缚住手脚?
同治皇帝死后,阿鲁特氏失去靠山,整日生活在惶恐之中,她的父亲三等承恩公户部尚书崇琦曾试探性地问问如何安置时,得到的却是慈禧殉葬令: “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
阿鲁特氏闻讯,知道求生无望,只好自尽,此时,距离同治皇帝去世还不到100天。
清朝官方不敢记录阿鲁特氏被慈禧逼死,曲笔为病死,“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
参考资料:《清世祖实录》、《清史稿·列传一·后妃》、《道咸以来朝野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