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袁崇焕毛文龙崇祯后金 |
分类: 元明清 |
文/灭霸他爸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首《临刑口占》,是明朝蓟辽督师袁崇焕被押上刑场前所作。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末抗清(后金)名将,在战争中,先击败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大捷,又击败皇太极,取得宁锦大捷,使清军始终不能突破宁锦防线。
袁崇焕的一生充满争议,直到今天依然被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争论不休,比且也将会一直争论下去!
袁崇焕是抗清名将,是抵御外辱的民族英雄,这一点无需多言,但袁崇焕的一生,至少做了两件错事,一件断送了自己性命,一件葬送了大明王朝。
第一件:向崇祯皇帝夸口五年平辽
宁静大捷后,袁崇焕愤而辞官回乡,崇祯皇帝继位,铲除魏忠贤之后,袁崇焕被重新启用。
崇祯召见时,袁崇焕夸口说五年可以复辽,崇祯大喜。
后来给事中许誉卿询问五年复辽之策,袁崇焕却说:这么说是安慰焦虑的皇上。
许誉卿认为皇帝英明,不能随意夸口,如果将来皇帝按期限要成效,该怎么办呢?袁崇焕自知失言,赶紧上奏请求朝廷内外事事配合,才能保证成功。
清朝皇帝皇太极攻不破宁锦防线,就避开辽东,绕道从龙井关、大安口一带攻入北京城郊,大肆烧杀劫掠。
崇祯皇帝大惊,认为袁崇焕号称五年可以平辽,可这句话余音未绝,清军就已经杀到北京城下,瞬间对袁崇焕失去信任。
同时,朝廷大部分官员都认为清兵是袁崇焕放进来的,再加上皇太极使了一个并不高明的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逮捕下狱。
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固然有朝臣诽谤和反间计的原因,但这些所占比重应该不高,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崇祯皇帝猜忌多疑的性格。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崇祯皇帝正是一个至察之人,而且猜忌、多疑,往往因一点小事就将重臣下狱、砍头、凌迟等,在位17年间竟然换了17个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
袁崇焕称五年复辽,却让清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不关心清军是绕道还是攻破辽东来的,他只认定有人为此负责,当然,最大的责任人肯定非抗清的袁崇焕莫属了,于是,八个月后,将袁崇焕杀害。
第二件:杀毛文龙
毛文龙虽然个人品行不端,有诸多劣迹,但他在抗清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努尔哈赤当年占领重镇广宁之后,为何急忙迁走人口退回沈阳,不将这里纳入版图,并乘胜进军呢?因为毛文龙在后金后方的攻击骚扰,使努尔哈赤担心后院起火,不敢久留。
宁远大战之时,努尔哈赤为何包围宁远仅仅进攻了3天就撤兵了?同样是毛文龙在敌后的行动,迫使努尔哈赤不敢在前线久留。
在毛文龙袭扰后金后方之前,努尔哈赤根本不用担心后方安全,可以集中全部主力心无旁骛在前线作战,攻打辽阳、沈阳等重镇时,都围城超过一个月。
历时三天的宁远之战,宁远城内存储的火药就几乎用光了,城墙也被挖得千穿百恐,如果如果不是努尔哈赤顾虑毛文龙的袭击,在宁远也打上一个月的话,宁远肯定守不住!
战斗中,努尔哈赤被大炮打伤了,但伤势并不重,从宁远撤退没多久,他还亲自带兵去打蒙古,如果伤重,他就不会自己出征了。
崇祯二年,袁崇焕杀死毛文龙,这一举动,给明朝带来了灭顶之灾。
毛文龙死后,他的部下四分五裂,一部分坚持抗清,被消灭,一部分降清,比如著名的山东三矿工,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三人,他们为清朝带去了训练有素的炮兵和筑炮工匠,使清朝终于有了成建制的炮兵,在之后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清朝失去毛文龙在后方的潜质,又可以向最初那样,倾尽全力进攻明朝。
袁崇焕死后,辽东防线又坚守了十几年,阻挡了清军,但清军像之前一样,绕过辽东,从古北口一带进入华北烧杀劫掠,最远一次,甚至打到了山东。
清军多次入寇,严重消耗了明朝实力,如果毛文龙还在,清军在辽东作战都不敢久留,更遑论深入华北了。
如果毛文龙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互相配合,即使无法消灭清朝,也能将其重创,使其不再成为明朝威胁,明朝可以从容调动部队对付国内起义,明朝还真不一定会灭亡!
袁崇焕杀毛文龙,或许有足够的理由,但这个行为,给明朝带来了灭顶之灾!
用一句话来总结:袁崇焕是好人,是一位反了错误的英雄;毛文龙是坏人,是一位关系到明朝存亡的枭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