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鲜于仲通杨国忠杜甫颜真卿唐玄宗 |
分类: 隋唐五代 |
文/晚风暮雨
唐玄宗天宝年间,一位唐朝将军领军出征惨遭失败,8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令人称奇的是,这位将军回到长安后,不仅没被追究责任,反而加官进爵,甚至还被大诗人杜甫写诗称赞,去世之后,就连神道碑也由大书法家颜真卿撰写。
这位损师败绩的将军究竟是谁?他凭什么得到杜甫和颜真卿的垂青呢?
鲜于仲通,名向,字仲通,蓟州渔阳县人,开元年间进士,擅长阿谀奉承,与杨贵妃之兄杨国忠交好。
天宝年间,杨国忠发迹之后,举荐他为剑南节度使。
天宝九年年底,唐朝云南郡太守张虔陀,向藩属国南诏国国王阁罗凤索要巨额财物不成,就对其百般侮辱,并侵犯了其妻子。
自知闯下大祸的张虔陀恶人先告状,向朝廷密报阁罗凤索企图谋反。
天宝十年初。忍无可忍的阁罗凤举兵叛唐,攻陷云南郡,斩杀张虔陀,然后乘机攻占唐朝领土。
据《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记载:阁罗凤先后攻取了“姚州及小夷州凡三十二”。
南诏国叛乱、袭杀唐朝太守的消息传到长安,玄宗皇帝震怒,诏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火速率领大军讨平南诏国。
鲜于仲通进士出身,颇有文才,但对行军打仗之事一窍不通,唐玄宗令此人领军出征,就已经为后面的失败埋下伏笔!
鲜于仲通接到诏书,不敢怠慢,亲率8万精锐部队征讨南诏国。
南诏国王阁罗凤叛唐是被张虔陀所逼,并非本意,得知唐军征讨的消息后,有心求和,先后两次派使者到到鲜于仲通军中解释叛唐原因,表示愿意放回唐军俘虏、归还占据的唐朝领土,与唐朝重修旧好。
遗憾的是,无论阁罗凤的使者如何晓以利害,都无法打动傲慢且急于立功的鲜于仲通。
面对唐军步步紧逼,阁罗凤自知无力抗拒,只得派人向吐蕃求援,得到吐蕃的全力支援,大批吐蕃军队进入南诏国,配合南诏军作战。
唐军统帅鲜于仲通对这一切竟然毫不知之情,此刻,他心里正做着讨平南诏、加官进爵的美梦。
南诏军和吐蕃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吸引唐军深入南诏腹地。
鲜于仲通从来没把南诏这个弹丸小国放在眼里,看到敌人后退,立即挥师追赶。
唐军进入瘴气密布的南诏腹地后,遭到南诏和吐蕃两国军队主力的夹击,8万唐军精锐,战死者多达6万多人,另有1万多人被俘,鲜于仲通扔下随军的儿子,仓惶逃命。
《旧唐书·卷一百六》记载:“与罗凤战于泸南,全军陷没”。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记载:“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蛮子朝·刺将骄而相备位也》一诗中写道:“……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阵全军没。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枯骨……”
鲜于仲通一直跑回成都,才敢停下来喘口气,他的儿子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死于乱军之中。
全军覆没的鲜于仲通并未受到朝廷追责,因为他的好友、唐玄宗面前炙手可热的红人杨国忠,不仅替他隐瞒战败的事实,而且举荐他担任京兆尹。
败军之将鲜于仲通摇身一变,成了“京官”。
这时,在长安不得志的大诗人杜甫来拜见鲜于仲通,并写了一首《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在诗中将鲜于仲通比作汉朝担任过京兆尹的名臣张敞。
诗曰:“王国称多士,贤良复几人?异才应间出,爽气必殊伦。始见张京兆,宜居汉近臣。
骅骝开道路,雕鹗离风尘……”
好景不长,鲜于仲通战败之事被人揭发,玄宗震怒,杨国忠不敢继续维护他,任由他被罢官。
罢官之后的鲜于仲通,闭门谢客,读书饮酒自娱,后来出任汉阳太守,直到去世。
鲜于仲通和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曾同为御史,关系良好,所以他去世后,神道碑就出自颜真卿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