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统编语文教学要有单元意识

(2021-05-22 17:39:31)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科前沿

统编语文教学要有单元意识

      苏州市相城区漕湖学校  吴如厂

学校里安排研讨课,其他学科老师常常说,你们语文老师好安排,上哪一课都行,不要考虑进度。这好像是说语文学科的优势,其实也暗示了语文教学缺乏科学序列的缺憾,语文老师听了多少有点尴尬。让语文老师尴尬的还有课时紧张问题,一篇课文那么多的知识点要学习,那么多的能力点要训练,再加上那么多的练习题要做,课时当然紧张了。

如上所述,让语文老师尴尬的情况还有很多,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缺乏单元意识。

和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材也是以单元为单位编排的,一册语文书一般安排6个单元,统编教材同样如此。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这是司空见惯了的,可是很少有人想过——

为什么要以单元为单位编排语文教材?

1.符合学生身体和心理活动周期规律。据科学研究,人体的智力、情绪、体力存在着周期变化,分别为33天、28天和23天,这3种变化存在着明显的盛衰起伏,在各自的运转中都有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这些变化影响着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一册语文书一般安排6个单元,每学期按照20周计算,一般2--3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这样安排符合青少年身体和心理活动周期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符合学生学习建构知识的规律。统编教材每个单元一般有4篇课文(也有3篇的),其中2篇或3篇为教读课文,1篇或2篇为自读课文,然后安排“写作”;有的还有“综合性学习”或“口语交际”,还穿插“课外古诗词诵读”或“名著导读”。这样安排,学生先学习“教读”课文,跟着老师学习相关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接受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然后运用从“教读”课文里学到的阅读方法,自学“自读”课文,统编语文教材里的“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基本属于同一体裁且题材也相近,这有利于学生“自读”;最后开展“写作”等语文活动,这些活动也是以单元所学课文的语文知识点和语文能力训练点为基础的。这样的语文单元学习,是一个由知识到实践、由习得方法到运用方法、由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既然以单元为单位编排教材有这么多优势,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当然应该按照单元编写意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可是,现实的语文教学却不是这样的,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执教同一单元里的这一课和那一课,看不出有什么联系;同一单元里的几篇课文,先上哪一课和后上哪一课都行。那么——

语文老师为什么缺乏单元意识呢?

1.语文教材的编排曾经出现过问题。我国在进行第八轮课改之际,为了抑制应试教育给语文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提出要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问题。于是,语文教材由原来的按照文体为单元编排,改为按照人文主题为单元进行编排。例如原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编排的5篇课文分别是:《新闻二则》(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通讯《蜡烛》,孙犁的小说《芦花荡》,雨果的书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的信》,聂华苓的纪实散文《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是一个围绕“战争”主题编排的单元,课文体裁有消息、通讯、小说、散文(书信可以归为散文类)。教学这个单元,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战争,让学生知道战争可以用不同文体的文章来表达。各种文体的课文组合成一个单元,除了新闻和通讯以外,其他课文里的文体知识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先上哪一课后上哪一课,也就无所谓了。如此教材,难怪语文老师教学缺乏单元意识。

2.专家名师鲜有语文单元教学的科学论述。翻看各大语文专业刊物,关于单元教学的研究文章很少;专著方面,苏州大学王家伦教授的专著《语文教学的“平民”建构》对此有所论述,其他专著也鲜有涉及。名师们在全国各地的示范课,由于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也只是执教某一课,根本没有进行单元教学的可能性。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也基本上听不到关于单元教学的讲座。

语文教材为什么要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某一个单元为什么要选编这几篇课文?这几篇课文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编排?每一课在单元里担负着怎样的“例子”任务?面对这些问题,一线老师无法找到答案,只好按照惯性一课一课进行教学,见到什么知识就教什么知识,头脑里哪有什么单元意识。于是乎就出现了一个比喻从小学教到初中,又从初中教到高中的奇怪现象。

统编语文教材改变了单一的人文主题单元模式,改为人文与体裁、题材兼顾的单元模式,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只顾单篇教学,心里一定要有单元意识。统编语文教材呼唤语文老师要有单元意识,可是——

语文老师究竟该怎样进行单元教学?

1.要了解单元组成部分,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把握,明确单元教学的目标及意义。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主要安排了“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三个学习任务,此外还安排了“口语交际·讲述”。在“新闻阅读”部分安排了4课阅读文章,都是新闻体裁,有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这个单元与七年级所学以散文为主的单元不同,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学习新闻类文章,单元教学总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把握新闻体裁的知识及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关注新闻,学习写作新闻。这个单元被标注为“活动·探究”单元,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更加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习评价方面与其他单元也有所区别。教学这个单元,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段教学目标任务,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单元阅读、写作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有的单元还要确定综合性学习或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仍然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和单元“活动任务单”的具体要求,这个单元各个部分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如下:

阅读教学目标: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种新闻体裁(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的)各自的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写作教学目标:必做任务是每位同学写一则消息,自选任务是撰写一篇新闻特写或通讯,拓展任务是编辑制作报纸或新闻网页。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掌握讲述的要求,进行讲述训练。

这里讲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是前者是从教师的角度说的,后者是从学生的角度说的。以上教学目标是这个单元的基本教学目标。在初中阶段,这些教学目标是这个单元所独有的,在别的单元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也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和掌握的。

至于识字学词、遣词造句、精炼的叙述、多角度细致的描写、恰当的议论、含蓄的间接抒情、精巧的谋篇布局等,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部分作为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不是这个单元所独有的,其他单元也含有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的文本资源。学生即使在这个单元里没有学习,没有得到相关训练,在其他单元里还有学习和训练的机会。这些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蕴含在所有文本之中,它的学习贯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它的达成需要长时间的浸润和训练。

3.科学分解单元阅读教学目标,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任务和教法。在单元教学中,阅读教学无疑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要解决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面面俱到”“内容重复”“费时低效”等问题,就要把单元阅读教学目标合理地分解到每一篇课文里进行教学。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可以这样分解单元教学目标:

1课《消息二则》和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消息的内容,了解消息的体裁特点及组成要素,并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

3课《“飞天”凌空》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新闻特写区别于消息的文学性和片段性特点,并学习阅读新闻特写的方法;

4课《一着惊海天》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通讯区别于消息的描写形象性特点和区别于新闻特写的完整性特点,并学习阅读通讯的方法。

教学方法上,因为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我认为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给予学生学法方面的指导和适当的帮助即可。前两课,主要让学生先自主阅读三则消息,结合“任务一”的阅读提示和课文的旁批了解消息的构成要素、组成部分和体裁特点,再交流归纳。如果学生归纳的不完整或不正确,老师再给以适当的帮助。后两课,就放手让学生自学,方法就用“任务一”的阅读提示给的比较法,再结合旁批和补白,讨论交流,了解新闻特写和通讯的相关知识和体裁特点。

4.要加强阅读和作文、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联系。理想的语文教材,一个单元应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单元各个部分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阅读、写作以及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是由知识、能力或情感链接在一起的。统编语文教材,在单元编排上特别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予以关注并贯彻到教学过程之中。

阅读不仅仅要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和体会作者感情,还要学习写作方法,而写作就是要运用从阅读中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去练习写作。切莫把阅读与写作孤立开来。相比于以前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统编教材更加注重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阅读是写作方法的吸收,写作是写作方法的实践,这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例如:统编教材八年级第一单元,任务一是“新闻阅读”,任务二是“新闻采访”,任务三是“新闻写作”;第二单元阅读是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写作是“学写传记”;第三单元阅读是歌咏山水的古代诗文,写作是“学习景物描写”。其他单元也类似,阅读和写作之间联系紧密。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阅读联系是否紧密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表现的比较隐秘而已。请看统编教材八年级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讲述”的“提示”:

1.讲述故事,要交代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要把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表述清楚。

2.讲述时涉及故事中的人物,可以适当做一些肖像、神态、心理等的描述,重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这里的“提示1”,实际上就是运用阅读学习到的“消息的要素”进行讲述;“提示2”,实际上就是运用阅读学习到的新闻特写和通讯的“文学性描写”进行讲述。阅读与口语交际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如果在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的时候,完全不顾及阅读学习到的知识点,那是不合适的。

总之,统编语文教材教学教师要有单元意识。语文教师要准确理解单元编排意图,在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目标及任务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地安排单元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运用要有计划性,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有连续性,如此一定会更好地发挥统编教材的优势,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史学之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