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析《答谢中书书》

(2018-12-05 19:46:13)
标签:

教育

分类: 工作成绩

山水画卷,未解谜团,人生境界

——赏析《答谢中书书》

 

                                 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湖学校   吴如厂(19951575327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读《答谢中书书》,你会看到一轴隽永的山水画卷,你会发现一个未解的谜团,你会致敬一种高贵的人生境界。

一轴山水画卷

陶弘景在回信中写了什么呢?书信开头写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名山大川,景色壮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喜欢欣赏、谈论、吟咏的话题。《诗经》和《楚辞》里已经有山有水了,曹操的《观沧海》完全以山水为抒写主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鲍照、谢眺、王融等人,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山水佳作。

既然文人雅士自古以来就热衷于谈论山水,那么谢中书,就让我们也来谈谈这 “山川之美”吧,于是陶弘景落笔回信。

先请你通观山水:这巍峨的山峰高高耸起,直插云霄,多么壮美!迂回的溪流缓缓流淌,清澈见底,多么柔美!山刚水柔,山重水复,这是山川之大美。

再请你游目山间:溪岸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林木竹丛,青葱翠绿,四季常存。色彩绚丽,青绿怡人,这是山川色彩之华美。

最后请你细细欣赏山川之朝暮:清晨,薄雾将要消散之时,猿鸣鸟啼;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之际,鱼跃波明。鸟啼兽鸣,银鱼跃起,山水之间的生命充满了勃勃生机。

这真是一轴隽永的山水画卷,山川草木,静默无声;飞禽走兽,相和成韵。写至此,陶弘景轻轻点头,微微一笑,然后赞叹一笔,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一个未解谜团

“答”有答复、回答之意,所以《答谢中书书》应该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这封回信的内容有些奇怪,既没有问候寒暄,也没有叙事应答,只谈“山川之美”,也许谢中书来信只是问问山中景色如何吧。可是,谈完“山川之美”以后,陶弘景又发了一句感慨:“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究竟心生何意,感慨什么?这就留下了一个未解谜团。

一种说法是感慨人心不古,自康乐公谢灵运以来没有真正懂得山水的人了。

康乐即康乐公谢灵运,主要生活在晋宋时期。他出身名门,才华出众,但仕途坎坷,曾多次辞官隐居。为了摆脱世俗烦恼,谢灵运常常脚蹬谢公屐,攀高山,涉涧水,探奇览胜,写下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 ”等自然清新的诗句,开创了中国山水诗派。谢灵运当然是真正懂得山水的人了。后来的鲍照、谢眺、王融等人也写山水诗,但都难以比肩谢灵运,或许是能力不及,或许是意不在山水吧。放眼望去,文人雅士们熙熙攘攘奔走于市,唯唯诺诺站立于朝,谈山说水只是装点门面罢了。于是陶弘景心生感慨,“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另一种说法是感慨只有自己真懂山水,委婉地表达了与谢灵运那样的林泉高士相同的志向和雅趣。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一生经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陶弘景自幼聪慧,十岁读葛洪《神仙传》,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一心修道,从此潇然于山水之间。

梁武帝曾屡加礼聘请他出山,他不出。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为什么不出山呢?陶弘景作《诏问山中何所有诗以答》,诗曰: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这山中有悠悠白云,可见而不可得,这美好只能自己来愉悦地享受,没法给您寄送过去啊。陶弘景就这样乐享山水,修道著书,采药行医,感悟人生真谛。所以,陶弘景感慨自康乐以来,唯有自己能够“与其奇者”。

两种说法,莫衷一是,争论不休,谜团至今未解。陶弘景究竟感慨什么?或许你还有第三种答案。

一种人生境界

读文就是读人,读一篇文可以参悟一种人生境界。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朝代更迭,政局动荡,战争频仍,各种矛盾尖锐复杂。文人雅士往往远离市朝,遁迹山林,在青山碧水之间,观云起日落,赏花红叶绿,听鸟语虫吟,以此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他们常在书信中描摹山光水态,浅浅地流露自己内心的安宁和愉悦。这是一种高贵的人生境界,既有道家的豁达态度和出世思想,也有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

读《答谢中书书》,我们能够感悟到陶弘景的这种人生境界。南北朝另一位文士吴均在他的《与朱元思书》里也有流露出了这种人生境界,请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山川之美,令奔走于市朝的俗子“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这里才是理想的人生归宿。这种高贵的人生境界代代相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后来的刘禹锡、苏轼等人的诗文中,也能看到这种高贵的人生境界。

读《答谢中书书》,我们透过隽永的山水画卷,探索未解谜团,看到了中国文人代代相传的一种高贵的人生境界。

                                                【发表于《画刊国学》2018年1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