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化妆品过敏原
(2015-04-13 15:11:49)
一.相关概念
1.
以涂抹、喷洒或其他类似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美化、增加魅力、改变体表形态、纠正体表气味或起保护功能的物质均属于化妆品。
2.
由于使用化妆品所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病变称化妆品皮肤病,其损害范围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刺激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接触性荨麻疹、光源性反应(光毒性或光变态性)、色素异常、发或甲损害、痤疮样皮疹、毛囊炎、使原有皮肤病加剧等[4]。根据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化妆品皮肤病可分为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化妆品痤疮,化妆品毛发损害,化妆品甲损害,化妆品光敏性皮炎,化妆品色素异常。广义的化妆品皮炎包括使用化妆品引起的所有皮肤改变,而狭义的化妆品皮炎仅指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化妆品刺激性接触性皮炎,通常所说的化妆品过敏是指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CACD)。最常见的是面部皮炎、眼周皮炎、唇炎(Allergic
二 化妆品中的过敏原成分
1.
化妆品的成分可分为一般成分和特殊成分。一般成分包括基质、香料、防腐剂、乳化剂、色素、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表面活性剂、保湿剂、化妆品用药物、金属离子粘合剂,特殊成分是指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而添加的其他成分。化妆品基质是组成化妆品的基本原料,主要由油性原料和水组成。有香味的物质称为香料,香料包括天然香料和合成香料,天然香料又分动物性香料和植物香料。香料可以掩盖某些原料的不良气味,能吸引消费者,遮盖皮肤的汗味和腋嗅。无论天然香料或合成香料,一般均不能单独使用,而是把若干种香料调配在一起使用(常称为香精)。化妆品添加香精后,具有诱人的香味,能使人心情愉快,提神醒脑。为防止化妆品存放变质,化妆品中都加防腐剂。色素可以掩盖原料的颜色,吸引消费者,增加化妆品的魅力,为了使化妆品,特别是美容化妆品色泽艳丽,涂在皮肤、毛发表面容易被接受,几乎所有化妆品均含有色素。此外,化妆品还含有不同种类的保湿剂,表面活性剂和多种金属离子成分。
2.
化妆品中有多种致敏原,可达上百种。White
2.1
在这些化妆品组分中,目前文献报道的最易引起化妆品过敏的变应原依次是香料、防腐剂和染料中的对苯二胺[7,8,12],但Warshaw[13]报道在美国排在首位的是防腐剂,其次是香料,而我国居前两位的是PPD,香料[10,14,15],总之,香料在世界范围内一直位于前三位[16]。香料广泛存在于化妆品、调味剂、清洁剂、药物、食物以及多种生活用品中[17],可引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光敏反应,接触性荨麻疹,色素沉着,哮喘等,普通人群対香料过敏率达1-4%[18,19]。对于香料的接触性过敏,通常采用标准香料变应原(即斑贴试验标准变应原系列中的香料变应原)进行斑贴试验,还可以将患者可疑的接触物,如化妆品,做原物斑贴试验。目前,各国对怀疑香料过敏的患者斑贴试验中常用香料变应原有芳香混合物I(fragrance
众所周知,FMI是欧洲标准系列中最常见的过敏原之一,在许多国家排第二位,仅次于硫酸镍[17,20,21],95-06年间FMI与PPD在女病人中阳性率不相上下,也是男病人中排在最前两位的过敏原。FMI(8%,凡士林基质)中包括7种化合物及一种栎树藓提取物,即肉桂醇1%、肉桂醛1%、丁香酚1%、异丁香油酚1%、香叶醇1%、羟基香茅醛1%、a-戊基肉桂醇1%、橡树苔1%,其中阳性率较高的有异丁香油酚、橡树苔、香叶醇[22]。据报道FMI可检出70-80%的香料过敏患者[23],联合秘鲁香脂可检出90%[16]。秘鲁香脂是从枞树中提取的天然香料,含多种成分,具体包括:桂皮酸苄酯,乙酸苄酯,苯甲酸苄酯,松脂,香草醛,苯甲醇,肉桂酸,肉桂醇,肉桂醛,丁香酚,异丁香酚等20种成分[24],其中桂皮酸苄酯占60-70%,所以BOP有肉桂和香草的味道。以上成分都是潜在的过敏原,在瑞士,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秘鲁香脂已经成为居于第三位的常见接触性变应原,约可以检测出50%的香料过敏的患者[23]。最初认为FMI和秘鲁香脂联合可检出90%的香料过敏患者[16],但由于用于各种工业的香料种类越来越多,现在的研究显示以上两种混合物的检出率只有60-70%[25],比利时对香料过敏原一项15年的研究同样显示只用FMI会漏掉33%的香料过敏病人[26]。为解决这一问题又将FMII(25%,凡士林基质)添加到了香料变应原系列,其含有六种香料物质,即香草醇0.5%、乙基肉桂醛3.0%、柠檬醛1.0%、香豆素2.5%、法尼醇2.5%、新铃兰醛2.5%。
由于化妆品中的香料成分条例是个复杂的问题,各国规定不同,也就导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香料过敏率略有不同。据统计,化妆品过敏中至少有35%是由香料引起的过敏[17]。
总的来说,普通人群有1%左右对FMI过敏[27],在皮炎湿疹患者中为5.9-19.5%[21,28],世界平均阳性率11.2%[29]。近几年对香料过敏趋势的报道各国稍有差异,有的呈上升趋势[21,30],如丹麦由1985-1986年的4.1%升至1997-1998年的9.9%;在新加坡,1984-1985年芳香混合物阳性率为8.4%,而1986-1990年则为13.3%;美国在1979-1980年芳香混合物阳性率为7%,1992-1994年升至11.4%,1994-996年升至14%,1996-1998年的阳性率则为11.7%;斯洛文尼亚89
斯洛文尼亚、比利时及英国[21,26,33]的研究表明FM女性阳性明显高于男性,作者认为是女性用化妆品比男性普遍的原因,随着男性用化妆品越来越多,将来性别差异可能会缩小。但陆雪艳,李林峰[35]等报道国内阳性率男女并无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对我国香料过敏患者而言,导致其过敏的除了化妆品外还有中药,其中外用中药引起的香料过敏比化妆品更常见。外用中药的樟脑,樟脑油,薄荷醇,桉油,丁香油,桂皮油,冬青油,香叶油,肉桂醛,松油,丁香酚,金银花,蒲公英,蛇床子,麝香,吴茱萸,蜂胶,丝柏,棘豆,川乌,草乌,防风,松香等,都含有天然香料成分。很多中药都含香料,中药引起的皮炎FMI和松香斑贴试验阳性率达55.6%明显高于对照组[36]。香料过敏的患者不能用含香料的中药,并且松香常用于中药外用治疗疖,痈,疥疮,真菌感染及湿疹,更应注意慎用。对松香过敏者有62.5%对
据统计,化妆品过敏中至少有35%是由香料引起的过敏[17],Penchalaiah[7]
斑贴试验不仅是香料过敏的诊断方法,也是预防香料过敏的一个有效工具。对于香料过敏或可疑香料过敏的患者以及部分高危人群应进行香料变应原斑贴试验,以明确变应原。指导敏感个体选择不含该变应原的替代物或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目前某些芳香产品,如香水,其成分仍属于商业机密,消费者并不知道其中含有哪些芳香化合物,即使有成分说明也只是简单标记为香料,但具体成分却可以有成百上千种香料成分。还有从植物中提取的精油类,也属天然香料,也可成为香料过敏的原因[38],如茶树油,柠檬油,薰衣草油,等都是熟知的易过敏的精油类,澳大利亚[39]报道茶树油过敏达1.8%,并且斑贴实验提示被氧化的陈年茶树油免疫原性要强于新萃取的。但在化妆品工业中精油类不归为香料,除此之外,还存在隐蔽的香料,即除了具香味外还有其他功能的芳香族化合物,如可用作防腐剂的苯甲醇,苯甲醛等,这就使得很多含有这些物质的的化妆品瓶示为“不含香料”,并且大多数对香料过敏的患者认为使用瓶示“不含香料”的化妆品就不会发生香料过敏。瓶示“不含香料”的化妆品其实含有很多隐藏的芳香成分,尤其是一些含植物提取物的化妆品,多与芳香混合物有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应尽量联合病人提供的化妆品原物做斑贴实验。并且我们呼吁生长厂商应将所含的香料变应原成分标示于产品上,以利于消费者进行选择。
2.2
染发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发达国家50%的女性一生中有长时间或偶尔的染色史,就连男性染发也很普遍[40]。PPD是常用于永久性染发剂中的氧化剂过敏原,由于最近被添加到指甲花染料制成黑色指甲花染料逐渐用于文身,使其过敏更加常见[41,42],当然,最主要还是用于染发剂。PPD过敏皮疹主要出现在发际线附近的面部,也可累及眼睑和颈部,累或不累及头皮[43],染发者与理发师都有可能过敏,与含氨基结构的化学物质存在交叉过敏,如对氨基苯甲酸,磺酰脲类药物,氢氯噻嗪,苯左卡因,普鲁卡因按,及某些偶氮和苯胺燃料。英国[44,45]报道皮肤科门诊病人中PPD阳性率92-98年一直持续在2.5%,英国89-04年的所有数据显示湿疹病人PPD阳性从89年3.8%上升到04年7.1%,呈直线上升趋势。德国[46]普通人群中对PPD过敏者女性2%,男性1%,湿疹病人中5%,美国[47]为6.4%、西班牙[48]一项研究表明到皮肤科做职业病诊断的理发师斑贴实验PPD阳性率80-93年45.9%,94-03年为54%,明显上升。995-1997年间与2000-2002年间相比芬兰染发剂阳性率也有成倍增长的趋势,4-氨基苯酚1.3%--3.8%,,2,5-二胺甲苯1.4%--5.2%,但PPD几乎无变化[34]。PPD过敏增多可能与染发人数的增多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热衷于染发有关,还有就是文身的增多。在可疑CACD中,
2.3防腐剂
为了防止生产或消费者使用过程中污染及微生物的滋生,化妆品中需要添加防腐剂,否则被微生物污染后会引起变色,变臭,或发生物理或化学降解给消费者带来不良后果。防腐剂可分为甲醛;甲醛释放剂(FRPs)又包括夸特15,咪唑烷基脲、重氮烷基咪唑脲、DMDM乙内酰脲、溴硝醇;对苯类,MDGN/PE,MCI/MI,碘丙炔醛,硫柳汞等。此外,国内有时会把抗菌剂(IPBC),抗氧化剂等也归为防腐剂。在世界范围内是排第二位的常见化妆品过敏原[7,8,12],印度[7,12]在2000年和05年两次报道其在疑诊CACD患者中的过敏率分别为29.4%和25.9%,占阳性患者总数的39.3%。
由于过敏率较高,化妆品中现在已很少使用甲醛[49],制造商多用甲醛释放剂来代替甲醛广泛用于护肤,美容及美发产品[50]。甲醛释放剂过敏的原因可能是其自身或由于其释放的甲醛,或两者共同引起[11]。甲醛释放剂多用于需洗掉的的化妆品中,其中阳性率最高的是夸脱-15[5,22,51]。最近(05-06年)北美接触性皮炎组(NACDG)[52]实验结果显示夸特-15阳性率为10.3%,为位于硫酸镍,松香,FMI之后,排在第四位的常见过敏原,与过去的10年(94-04年)相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对苯类为弱致敏原,尽管应用广泛,但过敏并不多,多次试验[53,54]表明其过敏率在0-4.2%之间,并且多发生用于破损皮肤后,即使对苯类过敏的患者用含对苯类的化妆品,正常皮肤也可耐受[55,56],但05年印度[12]52例疑诊CACD斑贴实验结果防腐剂中最高的为对苯类,5.1%。MDGN/PE(以前文献称为Euxyl
2.4
羊毛脂是从羊毛中提取,是一种具有保护,修复皮肤作用的软化剂,存在于多种化妆品及外用药膏中,如唇彩,唇膏,粉底,保湿剂,洗发水,肥皂等,可成为化妆品过敏的一种来源[34,63]。人们一直认为羊毛醇是羊毛脂的主要过敏成分,因此1969年羊毛醇(30%)已被添加到欧洲标准系列,尽管羊毛醇属弱致敏原,阳性率很低,2-3%[64],但接触破损皮肤处易致敏[65],慢性皮炎及下肢静脉淤积性皮炎患者是羊毛脂接触性皮炎的高危人群。阿莫醇(AL-101)是从水解羊毛脂中获取的一种产品,含10%的羊毛醇,属化妆品系列中的成分。尽管同为检测羊毛脂的变应原,作者发现羊毛醇和阿莫醇的阳性率并不相同[66],比利时用羊毛醇(30%)和阿莫醇同时给393位患者做斑试,发现两者同时阳性者3.05%,羊毛醇阳性0.3%,AL-101阳性11.1%,并用50%和100%阿莫醇作比较,发现两者阳性率无差异。现在还不能确切解释为什么100%和50%AL-101(含10%或5%羊毛醇)比羊毛醇(30%)阳性率高,如果用羊毛醇的含量来解释阳性率高低根本不通,可能因为羊毛脂的过敏成分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还存在其他的过敏原,并且羊毛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物质,根据羊种,区域及羊龄不同其成分也不同,羊毛醇含量也不同,甚至潜在的过敏原也不同。如只用含羊毛醇的标准系列,会漏掉8.1%和9.9%的羊毛脂过敏患者。这一研究得到了比利时其他大学附属医院的肯定,1994比利时已将AL-101加到了标准系列[66]。
二苯甲酮-3是最常见的遮光剂过敏原,类似物还有羟苯甲酮,羟甲氧苯酮,二苯基酮等,除用于防晒霜还添加于化妆品,香水,唇彩,唇膏,口红,洗发水及其他由于光敏而变色的产品,患者一般意意识不到唇膏,洗发水等这些化妆品中也含有遮光剂成分,因此很难避免接触。文献[67]中曾有多例二苯甲酮引起唇炎的报道,也有存在于护发产品中的二苯甲酮导致理发师手部职业性皮炎的报道。
单巯基乙酸甘油酯(GMT)是永久性卷发剂的一种成分,通过改变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使头发弯曲,头皮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一般有抵抗力,护发产品一般伤及前额,眼睑,耳朵,部分头皮,但GMT一般表现为剧烈的头皮反应,如水肿,结痂,脱屑等[68],作为职业性过敏原,GMT过敏常出现在理发师的手,前臂,面部和颈部。
其他还有没食子酸盐包括辛酸盐,倍酸丙酯,十二烷酸盐,属抗氧化防腐剂,添加于食物或化妆品中防止由于脂肪和油类氧化而变质[69],致敏最强的为十二烷酸盐[70]。可卡米多丙必它因是一种从椰子油提取的表面活性剂,阳性率在3-7.2%[71],由于提炼不纯,其过敏有可能是由杂质引起的,随生产工序的进步,阳性率可能会下降。丙二醇是一种具抗菌性质的保湿剂,广泛用于化妆品,过敏性和刺激性皮炎都很常见,主要是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山梨聚糖系列乳化剂常用于化妆品及外用药膏,其中山梨醇的ACD常见。存在于指甲油的对甲苯磺酰胺甲醛树脂(TSFR),本身是一种树脂过敏原,同时还可以逸出甲醛[72]。过敏反应部位一般离指甲较远,如眼睑,面部,脖子等。蜂胶是蜜蜂从植物采来的树脂类和蜡类物质,具有芳香气味,蜂胶过敏率1.2-6.6%,近年有上升趋势[34,73],并且实验证明蜂胶与秘鲁香胶有交叉免疫原性。
总之,化妆品皮肤病在皮肤科已很常见,其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在化妆品皮肤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30.0%-46.2%)[3,15],国内王文慧[2]还报道三分之一的面部皮炎患者是化妆品引起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据报道[74]欧洲标准系列可检测出70-80%的ACD病例,尽管标准系列包括部分化妆品相关过敏原,如秘鲁香脂,松香,芳香化合物,甲醛和对苯二胺,但许化妆品相关抗原并没包括进去。因此只用标准系列会漏掉许多化妆品过敏的病例[61]与标准变应原相比,化妆品变应原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出患者的过敏成分。国内也有的用患者提供的可疑化妆品做斑贴试验,由于我国并没有强行规定各化妆品生产商必须按照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INCI)的规定标示各化妆品成分,国内生产的大部分化妆品成分并不十分清楚,因此并不能通过可疑化妆品的斑试阳性来确定具体过敏原,这就给消费者带来不便,敏感皮肤的人无法避免再接触过敏物质。在这种情况下,化妆品应用前的化妆品系列斑贴试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呼吁各化妆品生产商按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的规定标示化妆品成分。
斑贴试验能帮助我们寻找致敏化妆品及变应原,从而对化妆品过敏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有重要意义。(版权作者: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