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八”  1862

(2015-10-03 08:10:18)
标签:

杂谈

分类: 由来

  《红楼梦》中,鸳鸯提起她嫂子时,恨恨地说她是“专管九国贩骆驼的”,如果放在廊坊人的口中,会把鸳鸯嫂子这种人叫作“张八”,加儿化音。

    “张八”在北京方言中也有。过去,“张八”一词含有严重的贬义。《新编北京方言词典》中这样解释:“指青年女性举止不稳重,爱打听闲事等。”也作名词用。还举了个例子:“他那闺女张八着呢,有钱人家不会要她。”看来,这是一种有损妇德妇行的“恶习”,已经妨碍了婚嫁。所以,这个词只适于背后议论人。演变到现在,在廊坊人的语境中,张八大概是这个意思了,指青年女子性格过于外向,爱结识交往不相干的人,爱参与组织不相干的事,不稳重,不顾家。其贬义已经远没有当初那么严重了,不但不会妨碍婚嫁,还会成为就业及社会活动中的一大优势,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组织、沟通、交往能力强。好闺密之间,常拿此话当面调侃,看似贬,实为褒。
  北宋沈括和元代元怀分别在他们的《梦溪笔谈》和《拊掌录》中,记载了同一个故事。“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士人谓之‘生张八’。”一日,张八姑娘到宰相寇准府中献艺,席中有寇准幕僚、西蜀名士魏野,寇准就请魏野为张八姑娘赋诗一首,魏野无奈,就挥笔写道:“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魏野行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座客大发一噱。”
  这首玩笑之作的打油诗影响广泛而深远。台湾人在讥讽某女子时,常称之为“三八”,并非源于三八妇女节,因为在此节诞生之前,就有这句骂了。刘福根在《汉语詈词研究》中考证,“三八”正是出自此典,取魏三之“三”,张八之“八”。与之相对应,他们称类似性格的男子为“半生子”,也是出自这首诗中的“半生半熟”。不仅如此,这首诗还留下了一个很正式的成语,即“生张熟魏”,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