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熹:写作与生命赛跑(中)

(2015-09-21 10:37:15)
标签:

娱乐

朱熹

人欲

天理

《礼记》

分类: 健康话题

  朱熹晚年有严重的糖尿病,5年写了5部著作,总算在去世之前写完了要写的书。

  朱熹从30岁开始著书立说,一生共著书39部。

  朱熹的理学博大精深,我们普通人不必知其全貌,而且现实生活中也用不着。不过,理学名句“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却是常用的。解析如下。

  “格物致知”四字,最早出现在《礼记》的“大学”篇。

  《礼记》成书于西汉,收集了战国时期儒家的经典文章。“大学”篇据说是曾子写的。“大学”的意思是“修身治国之学”。《礼记》的“中庸”篇据说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写的。朱熹很看重“大学”篇、“中庸”篇,详加注解,单独成书,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并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礼记》“大学”篇2000多字,通篇论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意就是不欺;正心就是心正;修身就是修养;齐家就是治家,但不是现在的家庭,而是当时卿大夫的家,即卿大夫封地上的人口;治国的“国”是诸侯国,不是现在的国家;平天下的“天下”才是现在的国家。

  “大学”篇没有解释格物、致知,于是,包括朱熹在内的历代大儒们纷纷“发圣人未发之精蕴”,见解大致相同但各有差异。朱熹的解释是:格就是穷其理,物就是物体和事物;致就是达到,知就是知识和智慧。不过,语言也是与时俱进的,现在,格物致知之约定俗成的解释是:探究事物的规律。

  另一句朱熹理学名言“存天理,灭人欲”,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篇,本篇5000多字,论述音乐、娱乐、礼乐的教化功能。谈论人的教化,自然要谈论人性。“乐记”篇谈论的人性,是指人的天性,亦即天理;谈论的人欲,是指人的贪欲。人如果不节制好恶,不反省自身,就会“灭天理而穷人欲”,翻译成白话,就是“泯灭人的天性而为所欲为”,朱熹的解释是:“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亦即“存人性,灭人欲”,或者“存天理,灭贪欲”。

  清末民初,西方思想传入中国,新派知识分子批判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是扼杀人性。这是对朱熹的曲解。把天理曲解为封建价值观,把人欲曲解为人性。从“五四”反封建到“文革”批封建,“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视为扼杀人性,这已约定俗成,现在很难恢复“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