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与酒科学(4):浊酒一杯三千年
(2014-08-12 11:52:27)分类: 健康话题 |
浊酒一词,古今诗词里屡见不鲜。
最近的,有李叔同1914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浊酒是忧伤。民国时期传唱,1963年作为电影《早春二月》插曲,1982年又作为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传唱至今。
500年前,有明朝嘉靖翰林学士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浊酒是慨叹。小说《三国演义》以这首词开篇,电视剧《三国演义》以这首词为主题曲。
1000年前,有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浊酒是思念。词中“燕然未勒”源自成语典故“燕然勒功”。东汉窦宪在燕然山大破匈奴,勒石记功,而范仲淹抗西夏相持不下。
1500年前,有东晋陶渊明诗:“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浊酒是简朴的生活。诗中“挥金事”源自成语典故“挥金陌上”。说的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新婚五日,别妻离家,去陈国做官,五年后满载金子归乡,路遇采桑女貌美,赠金引诱,遭拒,归家,原来采桑女是结发妻子,妻子羞于丈夫的丑行,投河而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穷困潦倒,何谈陌上挥金,唯有浊酒可醉。
有论文考证浊酒一词最早出自曹魏时期文学家嵇康的书信:“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嵇康比陶渊明大142岁,嵇康的浊酒也是指简朴的生活。
那么浊酒是什么酒呢?一种解释是带酒糟的酒。这不可能。因为在西周就有“苞茅缩酒”的工艺,是用楚国进贡的成捆的茅草把酒糟过滤掉。
为什么嵇康以前没有,到了嵇康时代才有浊酒这个词呢?原因可能是这样的:过滤技术改进了,过滤后的酒更清,但是原始的苞茅过滤仍然采用,酒便有了清浊之分。清酒与浊酒相反相成,对立而存在。嵇康以前直到西周,没有“清酒”一词,也就没有“浊酒”一词,只有“酒”,是浑浊的。所以,本文标题是“浊酒一杯三千年”。
嵇康以后,清酒一词也在诗词中屡见不鲜。如李白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可见清酒高档,而浊酒普通。不过那时的清酒其实不清,只是相对地清,按现在的标准仍是浊酒。因为只有蒸馏,酒才像水一样清,而蒸馏技术是元朝才有的。元朝以后,蒸馏技术并没有普及,土法酿造以及家酿的酒仍然浑浊。
现在解释古代的酒为什么浑浊。酿酒,用粮食发酵。任何粮食,都含淀粉和脂肪。淀粉是由葡萄糖组成的,脂肪是由脂肪酸组成的。脂肪酸有很多种,但主要是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它们含有十几个碳原子,叫高级脂肪酸,含几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则叫低级脂肪酸。在发酵过程中,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再转化为乙醇,乙醇就是酒精。高级脂肪酸则与乙醇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乙酯,它分子大,不溶于水,但溶于酒精,而溶解度与酒精度呈正相关。古代的酒,酒精度低,只有十几度,高级脂肪酸乙酯溶解不完,所以浑浊。清酒浑浊得轻一些,浊酒浑浊得重一些。
蒸馏酒,把酒精蒸馏出来的同时,也把高级脂肪酸乙酯蒸馏出来了。蒸馏酒的酒精度高,高级脂肪酸乙酯都溶解在里面,所以不浑浊。检测是不是传统工艺纯粮固态发酵,就加水,酒精度降低,高级脂肪酸乙酯析出,但不溶于水,便浑浊。加水以后,就和古代的浊酒相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