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老君山,哪个是正宗?
(2014-01-24 17:16:33)
标签:
成仙而情理之中太平云南丽江旗号健康 |
分类: 健康话题 |
中国有9个老君山,都是旅游景区,其中河南栾川县老君山出产山泉水,云南文山县老君山出产矿泉水,而“老君山”商标已被陕西洛南县注册,但是众皆不平,纷纷论证己为正宗。所谓正宗,就是老子在此隐居。可是,论证多不可信。
看看《史记》怎么说。《史记》说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姓李为何不叫李子呢?有学者考证:春秋时期“李”与“老”同音,叫串了。聃,大耳也。莫非两耳垂肩,像刘备一样。周,是指东周,在洛阳,辖地仅几个县。守藏室,即国家图书馆。史,就是馆长。
《史记》接着说,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函谷关(谷深谷长如函,函即盒子),守关的军官对老子说:您要做隐士去了,得把您的学问写下来,我才放您走。于是,老子写下了《道德经》,5000余字。出了函谷关,老子去了哪?《史记》说“莫知其所终”,留下千古谜团。
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比孔子大20岁,孔子51岁时拜访过老子,那么老子隐居时应在71岁以后,即公元前500年以后。这个时候,诸侯争霸已经结束,开始了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争权,连小小的东周也发生王子篡位事件。卿大夫争权,国无宁日,受伤的不光是诸侯,更受伤的是人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要太有为,太有为就要上工程,就要打仗,于是就要加重人民的赋税劳役。所以,无为而治就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主张无为而治,所以老子设计了“小国寡民”制度,他在《道德经》中写道:“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的世外桃源即源于此。了解了老子的主张,就可推论老子的隐居地,那应当是与世隔绝之地。
今有学者通过考证当时的交通来考证老子的去向,令人信服。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出关后有一条驿道,通卢氏,再走崎岖山路可至栾川。或问:为何不从洛阳直接去栾川?殊不知,栾川山高林深,与洛阳之间道路不通。由于交通的原因,栾川在两千多年里一直归虢州(今三门峡)、陕州(今陕县)管辖,而不归洛阳管辖。可见,山高林深的栾川,正是与世隔绝之地,老子去那里隐居,应在情理之中,那么,栾川老君山应为正宗。
注册了“老君山”商标的陕西洛南县,在函谷关以西不远,却是秦国的繁盛之地,老子不会去那里隐居。
甘肃武山县也有老君山,那里原为戎狄之地,后被秦国征服,不够开化,老子也不会去那里隐居。
河北怀来县也有老君山,在北京附近,古称怀戎,原本也是化外之地,又那么遥远,关山阻隔,老子骑一头慢悠悠的青牛,猴年马月也到不了那里。
云南文山县在春秋时期是蛮荒之地,楚国、越国、吴国的疆域都不包括那里,可以肯定,老子压根儿就不知道那个地方。
云南丽江也有老君山,不必考证,老子也不知道那个地方。
湖北红安县老君山之名来自地方志的记载:“传说老子在此炼丹。”而中国的炼丹术在老子之后几百年才有。
四川成都新津县老君山,因张道陵在此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而得名。这要搞清楚,老子创立的是道家,不是道教。“道教”这个词在南北朝才有,不过道教之源头可追溯到东汉末年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到此为止,不能再往前追溯了。道教奉老子为教祖,老子并不知道,即使在天有灵,也不会同意。其实张道陵只是打老子的旗号,也没说老子在此隐居,故新津县老君山不正宗。
四川宜宾屏山县老君山“因当地居民传说老子在此修道成仙而得名”。也不必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