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不修衙

(2012-06-19 11:24:14)
标签:

办公楼

奢华

养廉银

杂谈

分类: 民生话题

  杨青平

  “官不修衙”,是一句古代民谚,接着下一句是“客不修店”。旅客住店当然不必帮店主修店,而在流官制度下,为官一任三年,也是匆匆过客,亦不必修衙。这是民间的说法。但是实质上,“官不修衙”是其权限所决定的,不是你想修就能修的。朝廷对各级官衙有严格的规制,不允许超标;再者,你也没有权力动用财政资金擅自修衙。苏轼出任杭州太守,署衙还是五代时期留下的,已有180年,破烂不堪,给朝廷打报告,执掌朝政的高太后青睐这位大文豪,一笔就批给他4万贯。这笔钱占朝廷财政收入的比重,相当于现在拨款十几个亿。苏轼用这笔钱修了官署、城楼、城墙和粮仓。明代洪武年间建成的叶县县衙,到清代同治年间(相隔约500年)大修,也是由户部拨款,并由户部一位主事监修的。

  如今,主政一方的官员对本级财政有很大的支配权,办公楼想怎么修就怎么修,有的极尽奢华,于是纷纷被曝光。在这个背景下,媒体发现了卢氏县委、县政府的土坯房,这就愈显其节俭之美。卢氏县不是盖不起办公楼,而是把财政资金都用于解决民生问题了,这就愈显其精神之可贵。

  “官不修衙”算得上古代的廉政传统,今天仍值得继承和发扬。但是古代官员滥用财政资金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比如他的交通工具和吃喝招待。清代雍正皇帝给各级官员发养廉银,数额是其薪俸的10倍,同时规定官员们骑马坐轿、吃喝招待的费用必须在养廉银中支出,但是官员们却并未执行,养廉银成了民谚所说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中的一部分。

  从古代的“官不修衙”,想到今天的土坯房;从古代的养廉银,也会想到今天的官员配车和公务招待。在现实中,奢华和节俭并存,媒体已经发现了卢氏的土坯房,又发现了信阳的“禁酒令”,但愿继续发现官员们的廉价车。如果土坯房、禁酒令、廉价车成为普遍现象,那么就能节省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民生。光是信阳一个市,仅是中午禁酒,半年就节省4300多万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