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医患冲突之浮想联翩
(2012-06-18 15:19:12)
标签:
医患冲突医闹健康 |
分类: 健康话题 |
□杨青平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6月21日,福建省南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医患冲突事件:一名农民因肾结石住院,手术后不久死亡,死者家乡的100多名农民大闹医院,与数十名医方人员发生肢体冲突,双方各有若干人受伤;为避免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市政府出面,说服医院接受了患方提出的赔偿21万元的要求;事后数十名医生在市政府门前静坐,要求惩治凶手……
在南平市,这起医患冲突只是冰山的一角,据报道,该市10个县、市、区从2006年到2008年共发生各类医患纠纷554起,总赔付金额高达1171万元。
在全国,近几年医患纠纷已是司空见惯。据报道,2006年全国共发生医患纠纷估计有1万起,之后未见数字报道,但只会多,不会少。2009年,湖南省政府下发文件,要对医患纠纷集中治理,可见医患纠纷有多么严重。
关于医患纠纷,各类媒体的评论多如雪片,大致有下列三种观点:
1.打击“医闹”。由于医患纠纷居高不下,催生了一群帮助患者闹事的职业者,“闹”得赔偿以后,他们从中分钱。
2.修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的处理,由医学会负责,舆论认为医学会可能偏袒医院。患者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大多不愿意做鉴定,只愿“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就“闹”。于是,舆论认为应借鉴国外的做法,由独立的第三方牵头做鉴定,比如消费者协会。
3.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人文医学教育。医德医风教育从来就没有松懈过,人文医学教育则是空白。所谓人文医学,就是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许多医生懒得与患者多说一句话,何谈学习沟通的技巧。
上述三种观点,笔者认为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打击“医闹”,可以维护医院正常秩序,但不能减少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患者不“闹”,不等于没有纠纷;让独立的第三方牵头鉴定医疗事故,或能公平,但不能预防事故和纠纷的发生;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人文医学教育,可以减少事故,减少纠纷,却不能改变医院的体制和机制,体制和机制才是产生医患纠纷的土壤。那么,怎样治本呢?笔者做如下浮想联翩:
想到农民负担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直到2004年以前,农民负担逐渐加重,干群关系紧张,每年都发生大量的恶性事件。中央三令五申,光红头文件就下了9次,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好不了多久又继续恶化。根本原因在于,干部与农民之间存在着利益博弈,干部向农民收钱,是为了发工资,干达标工程出政绩。2005年起,许多省免除了农民负担,2006年,全国免除了农民负担。干部发工资和干达标工程的钱,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拨款。从此,干群关系得到根本好转。
想到义务教育负担问题。与农民负担相伴随,许多农村孩子上不起学,因为学费太贵。为什么贵呢?因为学校要向学生收费给老师发工资。不是义务教育吗?可是那个时候曲解为:“家长有义务送孩子上学。”而回避义务教育的本义。在免除农民负担的同时,政府也加大了义务教育投入,老师的工资和办学经费由政府负责,农村孩子再也不会因学费贵上不起学了。
目前进行的新医改,也像农村税费改革、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一样,都是一场政府出钱的改革。政府已经出钱实行了城市医保、农村新农合,但是还不够,还要出钱给公立医院。长期以来,公立医院的财政拨款一般只占支出的10%,这怎么够呢?因为不够,所以公立医院必须逐利,利从何来?只能从患者身上来。因为逐利,所以看病贵,因为看病贵,所以患者有怨气;因为有怨气,所以医生有小过,患者就大闹。医者仁术,医德医风本是医生天性,因为逐利,这种天性就有可能泯灭。这才是医患纠纷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各级公立医院都不再逐利,那么就不再竞争,这样就可以统筹调剂优质医疗资源,使县级医院达到省级医院的水平,从而分流患者,缓解供求矛盾。
如果公立医院的医生也像农村干部和教师一样,工资由政府财政发给,公立医院的设备也由政府财政购买,那么,禁止公立医院和医生逐利就可以做得到,从而减少医患纠纷。医疗行业是个高风险行业,医疗事故总是难以杜绝的,但是如果像发达国家那样,以政府为主,建立风险基金,用于赔偿患者,那么公立医院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对医疗事故百般推诿甚至做手脚。或问:政府有那么多钱吗?回答是:有。卫生投入是加大了,但比例仍然不高,如果在其他方面节省一点,如吃喝招待,如小轿车,如一些华而不实的工程,等等,那么完全可能在几年内使卫生投入逐步到位。这是治本之策。
总之,既治标,又治本,才能扭转医患纠纷愈演愈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