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在歧路
(2012-06-15 10:10:16)
标签:
养生老子以养其生健康 |
分类: 健康话题 |
□杨青平
养生,自古以来许多人都走入追求长生不老的歧途。如今,谈论养生的书和文章,通过追根溯源,仍然向歧路上误导人们。
根源在彭祖。据史书记载,彭祖向尧帝献野鸡汤,被封于彭城,故名彭祖。彭祖善于养生,历夏、商两代,寿800岁。养生而致800岁,神经病才会相信。
追根溯源也至老子、庄子。
《史记》说老子“以自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修道”,可以解释为打坐,练气功。《史记》又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曰二百余岁。”《史记》所记并非都是史实,也有传说,而关于老子寿命的传说显然不可信。那么,老子“修道”的功效也就不可信。
庄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养生主》,“主”的意思就是要领。我们熟知的“庖丁解牛”这个成语故事,就出自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人生道理,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养生大相径庭。
孔子73,孟子84,在古代,孔子、孟子的确算是长寿,于是便挖掘了孔子、孟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说“仁者寿”,讲的是人生修养;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讲的是人生追求;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讲的是人生情怀;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讲的是饮食要求。可是,这些话都被当做孔子的养生语录。
孟子对他的弟子公孙丑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因为有这句话,就说孟子是气功大师。细读《孟子》原文,就可知道,“浩然之气”就是仁义道德之正气,这是指精神,哪里是什么气功!
追根溯源至张仲景,才觉得有一定道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开篇之句是:“每当我读到扁鹊使虢国太子起死回生,望齐侯气色而知其病根的记载,无不慨叹其医术高超。只怪当今士大夫,不留心医药,不钻研方术,无以疗尊亲长辈之疾,无以救贫贱百姓之病,无以保自身安然无恙,以养其生。”
张仲景说的“以养其生”,就是治病救人,保养生命,并非追求长生不老。可是,张仲景之后,养生的概念依然沿着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的歧途走下去。
曰节食养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养生者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养生者节食不是绝食,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七八分饱,而是饿得不行了才吃一点东西。节食的最高层次是辟谷。辟谷之“辟”,是排除的意思,就是排除五谷。为什么不吃五谷呢?因为五谷在肠中积成粪,而且产生秽气。那吃什么呢?吃膏丸。这膏丸是五谷之外的大枣、芝麻、板栗、茯苓、人参、蜂蜜等高营养食物制成的,吃几丸就可保证饿不死。这倒符合现代生命科学,可是也证明了辟谷的欺骗性。实行节食和辟谷,就能长生不老吗?养生者坚信不疑。因为《大戴礼记》说:“不食者不死而神。”除了节食和辟谷,还有许多千奇百怪的养生方法。比如,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老地主每天早上要吃泡枣。所谓泡枣,就是把干枣塞于女人阴部泡涨。他的小老婆捉弄他,丢进尿盆里泡涨。可怜老地主吃了一辈子尿泡枣而不知。
曰导引养生。古代说的“导引”,就是现在说的气功和体操,包括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用现代生命科学来衡量,这些“导引”之术的确能健身。可是,这些“导引”之术与阴阳理论相结合,就转向了房中术。低层次的房中术是男女交合技巧;高层次的房中术是交而不射,美其名曰“采阴补阳”,宋徽宗是这方面的大师。
曰服丹养生。先有炼丹术,后有灵丹妙药这个词。把含有砷、汞、铅等元素的矿石炼成丹,毒性是很大的,但古人哪里有现代化学知识,他们只有可笑的理念,比如,炼丹炉里是要加松籽的,因为松树长青不老呀!
关于士大夫服丹,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有生动描述。直到明、清,服丹者仍不乏其人,名相如张居正,明君如雍正。
观古人养生之术,皆非医术。医术不能保人长生不老,故而寻求医外之术。医术尚不能保人长生不老,医外之术就能吗?故而荒唐。
看当今媒体,充斥着养生,不必细说。只说一事。湖南卫视一个娱乐节目,请一个道士谈养生。说每一口饭必须咀嚼36下。噫,如此吃饭,只有闲人耗得起,比如道士们。劳动者,不管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惯于狼吞虎咽,因为急着工作呢!勤劳终生的农民若听到此道士所言,必定骂他“饭在嘴里就变成屎了!”话虽尖刻,却生动、也解气。
今天讲养生,一定要在现代生命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吸取古代的糟粕,更不要听信现代的旁门左道、歪门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