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学习资料 |
浅谈小班幼儿早期阅读多元整合表达形式的策略
摘
关键词:小班幼儿; 早期阅读;多元整合表达形式; 策略
心理学家罗宾逊和毛森等人的研究证明, 经过早期阅读培养幼儿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并且证明早期阅读与幼儿后来的读写水平有极大的相关,使幼儿终身受益。哈佛大学的一项 3 - 6岁幼儿语言和阅读能力追踪研究的结论表明: 幼儿早期语言和阅读的条件、环境、能力与他们的未来阅读能力以及所有学业成就存在很高的相关关系。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天才发生学研究中指出:有 44%的男性幼儿与 46%的女性幼儿是在 5岁前开始阅读的。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均提倡在幼儿阶段进行早期阅读, 加强早期阅读已成为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1.早期阅读的内涵和外延
1998 年 10 月颁布的《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中明确提出: “幼儿是以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和表现所认识、体验和感受到的一切。”在“第三部分内容和要求”中提出了“喜欢听故事、看图书……”、“接触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标志、文字等初步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思。”2001 年 9 月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在“语言”的“内容与要求”中, 要求教师“引发幼儿对图书、阅读和书写的兴趣……”等等。早期阅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识字, 也不仅仅是指让学龄前幼儿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和成人的形象描述来理解低有读物内容的过程,它应具有更广、更深的内涵和外延。早期阅读的内涵说明了早期阅读的范围很宽广。幼儿观看电视、录像、碟片等都是在进行早期阅读, 即使走在马路上, 看马路交通标志、商店的店名、马路上的路名等, 也都是在进行早期阅读。我们把凡是利用图书、图片、标志等作为阅读材料的称为静态性早期阅读;凡是利用电视、录像、碟片、计算机多媒体等作为阅读材料的称为动态性早期阅读。
2. 国外对早期阅读的研究
国际学术界对幼儿阅读的研究在近年有了长足的发展。1999 年美国国家研究院发布名为《开
端正确:提升幼儿阅读成功性的指南》的报告,以哈佛大学斯诺教授为首的美国国家幼儿阅读委员会,分析总结近20 年有关幼儿阅读研究成果,提出:
(1)
(3)
(4) 早期阅读活动应当注重发展幼儿的多元认知的阅读能力, 这样才能使幼儿成为积极有效
的早期阅读学习者。
二、早期阅读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
早期阅读是指学前教育机构( 幼儿园、托儿所)、家庭,通过对幼儿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图书、图片、标志、文字、电视、录像、碟片、计算机多媒体等), 让幼儿接受有关材料的信息, 在观察、思维、想像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 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 倾听成人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在早期阅读中, 幼儿看着图书听故事,能帮助他们理解成人所说的话, 经过不断地积累, 幼儿便能掌握较丰富的词汇。在听故事和看图书的过程中,幼儿逐步发展了看图、听讲和说话的能力, 而这三方面的发展正是他们将来学习“听”、“讲”和“读”这些语言技能的起步。
先说“听”, 由于听故事能使幼儿得到情感上和感官上的享受,增加他们对事物的认识,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喜欢听大人说话, 而且在听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留心听别人说话的习惯。这是培养聆听能力的初级阶段。“讲”, 是用口语表达意思。由于故事和图书富有吸引力, 幼儿会留心听大人怎样解说图书, 怎样把一件事( 故事)描述出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讲话的技能。至于“读”, 不仅包括阅读文字, 也包括看图画或其他符号。对幼儿来说,读是指看图会意。
因此早期阅读如听故事、看图书等能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包括词汇学习以及听、讲、读等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研究认为: 人出生头4 年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4 年内获得智力成熟的一半,其后的 13 年或 14年, 才完成智力成熟的另一半,说明出生头 4 年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是指幼儿心理某个方面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 也是较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的时期, 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如,1 - 3 岁是幼儿学习语言发展的关键期。2 - 3 岁是幼儿掌握基本语法和句法的关键期。4- 5 岁是幼儿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大脑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 以建立和稳定大脑结构,促进语言的发展, 而早期阅读是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的有效刺激物,有益于幼儿语言的发展。因此,探索幼儿的早期阅读的特点与规律, 探讨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行为有效地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早期阅读的特点与规律, 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早期阅读呢? 我们以二期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为研究的重点, 通过学习交流、参与式讨论、现场会诊等形式, 使我们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有了初步的认识, 下面就多元整合表达形式的策略谈谈实践后的体会。
三、多元整合表达形式策略的实践体会
阅读中多元整合表达形式的策略是指: 幼儿在阅读之后, 通过内化进而所进行的外在表现。阅读内化是一种个别化的活动, 阅读表达是一种外在表现的群体性活动。通过学习我们转变观念,早期阅读的表达形式: 不仅仅是讲述故事、表演故事,还可以是演童话剧、各类游戏、朗诵诗歌、演唱歌曲等各种形式。根据小班幼儿的上述特点,阅读表达可以贯穿在幼儿的学习、游戏、生活等活动之中,这些多元化的表达形式, 对幼儿提高阅读能力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1. 与学习相整合
根据《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和《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征求意见稿) 》编制的新教材———《学前教育教师参考用书》( 分为《学习活动》、《生活活动》、《运动》、《游戏活动》四个分册), 体现了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其中, 在《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 要合理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形式, 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发展的条件,使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获得发展。以个别、小组活动为主的“活动区活动”( 也称区角活动或区域活动) 。
(1)
幼儿园教师会根据幼儿发展特征和天气变化, 安排适合幼儿身心的集体活动,例如, 在
“春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 寻找并观察春天的主要特征:如: 小草变绿了、柳树发芽了、迎春花开了, 等等。幼儿通过感官感知了春天的主要特征, 在语言活动中用儿歌表达: 小草: 小草小草尖尖的, 从下往上钻出来。学习词组:垂柳。学说短句: 迎春花是春天最早开的花,等等。在音乐活动中, 学唱歌曲《春天来了》。在美工活动中, 幼儿学习添画短直线:来表达小草, 用拟人的口吻“给柳树姐姐梳头发”来添画柳条。在计算活动中, 用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半圆形等简单的几何图形来粘贴小树、昆虫等。
结合天气的变化, 让幼儿了解了春天的一个自然现象:春雨。也让幼儿用儿歌来表达。还进行亲子合作:制作许多立体的春天的小花和小雨伞,把墙面布置得非常漂亮, 幼儿看着墙上的画,情不自禁地朗读起儿歌:春雨。
(2)
除了集体活动能够锻炼幼儿集体意识和交流能力, 小组活动更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教师根据幼儿的特征和兴趣将他们划分到各个小组中,在功能区里, 每个幼儿各司其职,各有所为。
在美工区,幼儿会用皱纸做柳条、会把桃花粘贴到桃树上、会给小动物涂色、会用色纸、皱纸撕、贴,给蜜蜂、蝴蝶打扮, 会装饰蜗牛、乌龟; 还会手指点画小蝌蚪,还会画棉签画纸团印染等多种形式,把蝴蝶、蜜蜂、蜻蜓、蜗牛和其他小动物拟人化形象表现出来,并且参与了环境布置活动。
在益智区, 教师提供“蝴蝶拼图”, 让幼儿玩“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宝宝”找“数字宝宝”的游戏;通过提供“种花”和找“数字宝宝”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对 5 以内数字的认识。
在表演区: 教师提供故事《三只蝴蝶》的道具:头饰、漂亮的纱巾等, 幼儿边听录音故事边进行“三只蝴蝶”的故事表演; 教师还提供打击乐器、服装等, 让幼儿跟着音乐节奏唱歌、跳舞。
在语言区:幼儿带来了春天的书籍, 边看边说着书上的内容: 春天花儿开了, 蝴蝶、蜜蜂都来了等等。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提供故事书: 春娃娃,让幼儿跟着录音边看书边讲故事; 可以提供立体操作材料和拼图, 如: “小雨点”、“小动物去旅游”、“春姑娘跳舞”等内容, 让每个幼儿都有表达和表现的机会。
2.与游戏相结合
陈鹤琴先生指出: “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幼儿的优良教师, 他们从游戏中认识环境、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 游戏是幼儿的良师益友。”游戏对幼儿来说是最喜欢的活动, 也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 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幼儿交往的过程,在游戏中幼儿没有精神负担, 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愉快地与同伴交往、合作,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语言的反应,在尽情地娱乐中用语言交往, 并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在“课程指南”中, 游戏分为两种: 一种是幼儿自发性的游戏, 另一种是教师组织发起的教学性游戏。作为幼儿的自发性游戏, 是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 游戏本身就是目的, 因此没有外在目标。作为教师组织发起的教学性游戏, 学习的形式可以是游戏化的、有目标的。
幼儿的自发性游戏也称自主性游戏。在自主性游戏中,需要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游戏环境,提供游戏的材料: 如“娃娃家”的“煤气灶”、“饭碗”、“小勺”、“锅子”等; “小超市”的各种水果;“小菜场”的常见的蔬菜; “小司机”的“方向盘”等等。让幼儿摆弄、操作, 自由地交往。幼儿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 有话愿说,有话敢说, 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教师在倾听中了解幼儿, 可以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指导。在自主性游戏中他们会自发地生成新的活动,如他们会模仿爸爸、妈妈烧饭、洗菜、招待客人, 会抱娃娃去超市、去乘车,会学做警察叔叔指挥交通: 红灯停、绿灯开等等,他们把生活经验自然地在游戏中表现出来。
作为教学性游戏,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游戏的形式,如: 计算活动中的分类、对应等内容, 融合在游戏活动中, 幼儿把玩的、用的、吃的分类放在一起;然后在游戏中, 他们投入活动,尽情地玩, 自由地交流,互相地提醒, 真可谓“在玩中学”。
3. 渗透于生活中
什么是生活? 杜威提出: “生活就是发展。”胡塞尔认为: “生活是活生生的体验与交往。”由此,发展、体验与交往成为生活的内涵。幼儿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因此, 阅读表达要对幼儿的生活产生影响,教师可以给幼儿看情景表演, 如“排队喝水”后, 幼儿在喝水时也知道要排队喝水, 没有做到的, 幼儿之间会互相提醒; 对于浪费水的幼儿在饭后会自己模仿漱口,在教师不断地鼓励、纠正、提醒下, 幼儿学会了漱口; 在木偶表演“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活动中, 让幼儿学说“早”、“再见”等礼貌用语; 在看图讲述“弟弟摔倒我扶起”的讲述活动中,让幼儿知道了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并学讲“谢谢”、“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通过每一次的锻炼, 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 听的能力也在大大地提高。学校组织幼儿春游去看桃花, 在观察桃花的过程中, 幼儿学习形容词: 粉红的桃花, 碧绿的草地,知道春天的花是五颜六色的, 并学习词组:“五颜六色”。在幼儿带来的花的图片中, 幼儿重点观赏郁金香, 可以知道郁金香是五彩的, 很漂亮,学习形容词:“美丽的”用法。在运动时, 教师也要注重幼儿的早期阅读的表达和表现。如: 学做“小兵操”, 配上动听的音乐、朗朗上口的儿歌,每个幼儿戴上教师设计制作的“小兵帽”, 神气地做着“小兵操”; 在玩运动器械时, 教师注重动作的发展和创设环境让幼儿交流玩的方法, 目的也在锻炼幼儿的表达表现的能力;在运动中, 鼓励幼儿会表达: 我热了, 表现为脱衣、擦汗、休息等; 冷了会表达我冷了,表现为穿衣。
幼儿园还应该重视利用节日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例如, 传统“六一”幼儿节的庆祝活动是以园为单位的, 每个班级表演一至二个节目。现在可以让全班幼儿都参与表演, 真正让每个幼儿都有表达表现的机会,幼儿以班级为单位的, 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和表演节目的形式向家长展示。小组活动的形式有: 美工区、益智区、语言区、表演区等;表演节目的形式有: 儿歌、童话剧、歌表演、语言游戏等。节目表建议如下:
(1) 全班幼儿做“小兵操”( 每人戴上“小兵帽”, 提供背景音乐) 。
(2) 歌曲表演: 小鸭嘎嘎; 音乐游戏: 小蚂蚁(提供道具和音乐) 。
(3) 语言游戏: 绕口令游戏: 白鹅下河( 幼儿佩戴头饰)。
量词游戏:找找找( 提供背景音乐和图片) 。
(4) 儿歌:翩翩蝴蝶飞上天( 幼儿佩戴头饰) ;
小雨点,沙沙沙( 幼儿配上动作) 。
(5) 童话剧:拔萝卜( 提供道具) 。
让家长看了教师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培养之后明白幼儿学到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这样有些不愿开口讲话的幼儿变了得愿意说话了; 有些胆小的幼儿胆子也变大了。
小班幼儿早期阅读多元整合表达形式的策略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还不完善,许多地方还有待推敲和研究。笔者的研究只是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得到专家与同行的帮助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