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随随便便成功的,不是哪一所学校一经媒体报道就能成为名校的。其实,成功的学校从来不是媒体打造出来的,只是媒体发现出来的而已。媒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媒体的包装是建立在具体的实践经验上的。真正好的经验总是朴素的,是鲜活的,生动的,充满故事感的,是不需要包装的。
在一些人眼中,名校是被妖魔化的。名校在创造传奇的同时似乎也在制造着教育的罪恶。于是,关于名校的不同论调可能正在瓦解人们对名校的信任。
何谓名校?我想,名校不仅要有一定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她在做“明白”的教育。她一定是以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为前提的,是以做有意义的教育为前提的,所以,切不要拿那些世俗的眼光来定义我要谈的名校。所以,我更愿意将名校表述为“明校”。
成功的名校总是相似的。这样的学校首先要有较好的学习性质量,所谓学习性质量,即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这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指标,是考试可以全面测量的,没有学习性质量,就会失去当下;然后学生要有较高的发展性质量,所谓发展性质量,即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这是衡量学生发展能力的指标,是考试难以全面测量的,没有发展性质量,就会失去未来;最后是学生要有生命性质量,所谓生命性质量,即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这是衡量学生生命状态的指标,是考试根本无法测量的,没有生命性质量,则既失去当下也失去未来。
未能成为名校的学校却有各自不同的归因。我姑且把原因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一些校长从来就没有过改变现状的欲望,只是希望做一个维稳型校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一所名校的成长可能恰恰取决于校长所持的愿望,恰恰源自校长愿望推动下的发展。常言说,心想则事成,反之,心不想则事不成。心不唤物,物不至。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学校。
二是有意愿成为名校,但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成为名校,于是陷入了迷茫。
三是有成为名校的想法,然后开始通过外出考察、学习来寻求成为名校的路径,但遗憾的是,一直在学习却从未有行动,或者说行动乏力。这样的校长是梦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四是在通往名校的旅程中只会模仿,不会创新。这类学校复制经验的能力很强,也能提升学校的整体质量,但充其量是其他名校的翻版。正所谓,挖了自己的坑,种了别人的树,始终很难走出自己的路子。
五是学校用心做出了自己的经验,却因为不会总结,而难以找到一个准确、新颖、有思想含量的概念去描述。这类学校我将其概括为“只会做不会说”,或者叫“做的比说的好”。学校做的事情如此丰满,一旦用文字和语言表述却显得苍白和骨感。当然,这里并无意主张所有的学校都去刻意给自己的做法进行命名和包装,而是能够把自己那些丰富的教育实践生动地描述出来,要知道全新的概念更便于传播和记忆。
六是敏于创新概念,但行动滞后于概念,我将其概括为“说的比做的好”。这类学校有创新精神,但总是习惯于贴标签,涂口红,换马甲,其实是做了很多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成了概念的制造商。对于这类学校要警惕的是,不在于你怎么说,而在于你是怎么做的,要知道有时候一味追求的概念可能比经验本身的表达更无力。
七是经验的碎片化现象。不少学校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创造了鲜活的经验,但是整个经验是支离破碎的,没有中心,没有主题,缺乏系统的规划。正像珍珠满地却因为缺少一根线形不成美丽的项链。
八是学校创造了很有价值的经验,但因为暂时没有受到媒体和相关领导、专家的关注,所以缺少应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不是随随便便就成功的,不是一经媒体报道就能成为名校的。其实,成功的学校从来不是媒体打造的,只是媒体发现的。媒体的力量是有限的,是建立在具体的实践经验上的。真正好的经验总是朴素的,是鲜活的,生动的,充满故事感的,是不需要包装的。
本文来源:《中国教师报》(2014年4月2日
16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