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2014年高考方案及百天备考方略
(2014-03-04 07:06:02)
标签:
高考备考专家解读郑克强教学与管理学习交流教育 |
分类: 高考备考 |
以下是北京城市广播FM107.3特别节目《教育面对面》的访谈实录,主持人黄彦,嘉宾是北京市高考试题评价组、学科组组长郑克强老师,本期节目内容是对2014年高考方案及百天备考方略进行解读,具体如下。
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到《教育面对面》,大家好,我是主持人黄彦。下面就请出我们今天的嘉宾:北京市高考试题评价组、学科组组长郑克强老师,郑老师,你好。
郑克强:各位考生、各位家长、各位听众,大家晚上好。
主持人:郑老师,您的到来,也是拉开了我们北京城市广播2014高招咨询的大幕,您是揭幕的人。
郑克强:谢谢主持人。
主持人:郑老师今天的任务很重,要给我们来解读2014高考方案,因为我们知道这两年,从去年开始到现在,今年,或者是再往后的几年可能高考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另外我们也了解到,就是北京市委苟仲文他在2014年咱们北京高考的最新命题工作布置会上也提到,说“今年高考改革的核心节奏是减负,努力做到教考一致,课表和考试尽量一致”,今天距离2014年高考还有103天,郑老师,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今年高考命题的思路总体会有哪些变化呢?
郑克强:好,各种听众大家好,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北京2014年高考的命题思路,我想从三方面和大家简要地进行介绍第一个方面,高考命题是以科学、公平、准确、规范为目标,从落实课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需求这个角度来做,做到三个坚持,或者叫做三个体现。第一个,体现首都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衔接。第二个,体现首都基础教育整体质量,还有北京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水平。第三个体现,中学教育在学生终身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这是高考命题的第一个思路。第二个思路,我们北京高考的命题专家要使用先进的教学策长理论,还有命题技术,结合北京学生的实际,结合北京教育的实际,结合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的实际,并做出比较好的考察考生素质,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题目,这是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我们今年北京高考要采用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和学生熟悉的语言,避免人为设置障碍和“繁、难、偏、怪”型的题目,做到能够使学生用熟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进行答题。我们在命题的时候特别关注学生接受基础教育期间所积累的基础知识,想办法促进我们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基本实现,这就是我们北京高考的三个命题总的思路。
主持人:我注意到郑老师您刚才谈到了思路的变化之一,第三个就是说要避免人为设置障碍和出一些“繁、难、偏、怪”。其实从去年的高考题目上,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这个试题变容易一些了。那些专门去钻牛角尖的,做一些复杂题目的同学在去年的考试当中,可能就不如那些比较全面复习的同学更有优势了。您给我们说一下,和往年相比,哪类题它属于“繁、难、偏、怪”,它不可能再出了?这个怎么来界定它是“繁、难、偏、怪”的?
郑克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刚才主持人提到,我们如何理解我们北京高考的第三个命题思想,就是用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还有语言去进行思考、进行答题,避免人为的设置“繁、难、偏、怪”的这样的题目。我从化学学科的角度给大家举例来说明:在2013年北京高考化学学科的考题当中,我们的考题是分成两个部分,前面是七道选择题,后面有四个简答题,在前面七个选择题当中的后三道题,比如说我们总题号,2013年高考化学学科的第10题,就是理综的第10题,这个题目是考察我们化学学科核心概念“沉淀、溶解、平衡”这样一个知识点。这道题如果学生他能够理解了化学学科四大平衡当中的沉淀溶解平衡这个概念以后,那么这个题就迎刃而解,非常快的就能够做出准确的判定,如果他对这个溶解平衡概念不理解,他就会感觉到这个题很难。这个题难不是难在知识解题技巧上,而是对学科知识准确地理解上。这是第10题。我再推荐一个题,第11题,化学,理综的第11道题,这是一个实验的题目,它也是用化学实验当中最基本的概念,让学生进行准确地判定。特别要说就是理综的第12题,有机化学试题,这个题看似是有机化学的一个题目,也有同学把它理解为是一个化学实验,是一个有机实验,这道题最本质的还是在考察有机化学反应和无机化学反应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这样一个概念。所以我们给大家说,我们去年2013年理科综合的第10题、第11题、第12题,这三道题测试的难度不一,但是它们难不是难在解题的技巧,“偏、怪”上面,而是看这个考生他是否对化学学科当中最核心本质的内容有所准确的理解。
那么如果我想,二卷,我再推荐一个题,这就是我们理科综合化学学科的一个综合性的题目,也是我们理科综合总题号的第26题,这是一个综合题。题目的背景材料是我们同学熟知的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这个题目内部考察了化学学科的四个核心的要点,第一个、化学反应热,能量问题。第二个,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第三个,物质结构理论来解释无机化学反应的现象。第四个、电化学理论的应用。这个题它符合了我们结合北京考生的实际,结合我们教学的实际,结合我们工农业生产的实际,比较全面地在一道题中考察四个化学学科核心知识点的题目,题目本身难度并不大,没有那种技巧性的,没有解题的“繁、难、偏、怪”这种题目,都是从正面来考察我们同学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所以我们就请大家去体会这样的题目,是我们高考命题的未来的题目命题的方向。好,主持人。
主持人:好。
(《教育面对面》2014直播高招咨询 片花)
主持人:好,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教育面对面》,我是主持人黄彦。今天是我们“《教育面对面》2014北京高校招生咨询”节目开播的第一期,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市高考试题评价组、学科组组长郑克强老师,来为大家解读2014高考方案,并且跟大家进行高考百天备考方略的指导,刚才郑老师跟我们谈到了关于今年高考命题思路会有一些变化。在这样的一个命题思路的总的指导之下,郑老师,今年高考命题的内容、还有试题结构,试题的设计、背景和答题思路方面,您觉得会做哪些调整呢?
郑克强:好,主持人。下面,就主持人提到的今年高考,像高考命题的内容、试题结构、试题的设计、背景材料,答题思路,这方面我想以数学学科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我们高考是考四张卷子,六个学科,数学学科是我们文科、理科考生都必考的内容,我们数学学科命题的基本思路是对数学的概念考察更加宽泛。在高考当中不出偏题、怪题,不出类似奥数的题目,为此避免增加学生过重的学科负担,这是数学学科提出的一个总的思路。那么对于具体的学科内容,数学学科提出了三个想法。第一个想法,他要坚持考察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数学的基本能力,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考察学生六年中学积累的数学学科的知识,考察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数学的方法,对身边的客观事物蕴含的数学模式的思考的能力,这是总的思路。从理科数学来看,要考察课标当中规定的理科学生必修的全部内容,为理科学生进一步学习、进一步在接受高等教育学习的过程当中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那么同时还可以满足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社会人才的总的需求,在数学课标系列当中的四个相关的内容。像模块一,模块四当中的平面几何、不等式等等也都包括在内,是对必修补充、必要的基础知识,应该说这些内容对理科考生掌握必修部分内容也是非常不可缺的,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从文科的角度来说,文科要从学生终身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学生未来人身规划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提高学生对数学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关键是促进能够使学生理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应该说数学的理科难度要基本保持不变,但是文科数学试题要降低难度,特别在高考文科试卷当中,避免繁杂的计算。
主持人:对文科同学是一个好消息。
郑克强:减少文科试卷当中、理科试卷当中,他们姊妹题的比重的分值。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基本上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是两套试卷,在文科数学当中更重视考察数学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注意:是简单应用。突出试题的这样一个简单应用性,引导我们的学生能够用抽象的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解决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当中的简要的数学问题。这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总的思路,主持人。
主持人:好的,至于具体的今年高考命题的变化,郑老师怎么看,尤其是从去年高考试卷的评价当中您又看出一些什么样的方向,另外怎么给我们的同学们做百天备考方略的指导,我们先休息一下,稍后再由郑老师来给我们解答。
(广告、片花)
主持人:《教育面对面》,正在播出,欢迎大家继续回来,我是主持人黄彦。没错,我们今天邀请到了北京市高考试题评价组、学科组组长郑克强老师,做客我们的直播间,为大家详细解读2014高考方案,以及百天备考方略指导,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发送短信到10628821073,或者是拨打我们的两部热线电话65150822、65150833,另外也可以在新浪微博当中关注“教育面对面RBC”给我们留言,或者在我们微信的公众平台上搜索“教育面对面”加入我们,给我们留言,都可以。上半段的节目当中,郑老师给我们谈到了,关于2014年高考命题思路的总体的变化情况,郑老师,这个高考它毕竟还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这个试题它还是有必要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和难题的,我们想问问郑老师,您觉得今年高考的试题难度会怎么样呢
郑克强:好,主持人,你刚才问的问题是我们很多考生和家长都非常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关于高考,首先我们说高考是一个选拔性考试,所以这个试题的命制,它必须要有信度和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关于难度,大家都非常地关心。应该说,按照市委市政府还有我们北京市教委对于命题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我们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个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是指2014年的高考和2013年的高考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去年,我们理科一批录取提档线是550分,文科是549分,我们今年要对这两个分数保持一个基本的稳定。但是在这个基本稳定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学科,并不是说每一个学科都和原来保持分值一样。因为我们知道,按照我们市教委有关的指示精神,我们的英语学科要适当地降低难度,首先英语学科它去掉了一部分单词,还有在高考当中,可能我们涉及到的八级语法要考得少一些个,如果英语学科的难度做一点适当的调整,降低难度,那么我们其他的学科就不会再降低难度,甚至可能我们有的学科还要一些调整,比如说我们理科学科,像数学、理综,它在综合题上面,大的简单题、论述题上面可能难度不会下降,甚至还略有调整,这是一个总体的情况。如果往下说到学科内部的情况,毕竟我们是在2013年高考命题的基础上保持稳定,那么纵观我们2013年高考九个学科试题难易的比例,我们想大体上是这样,因为每个学科不太一样。大体上我们是4:4:2,什么概念呢?4:4:2是说我们高考试题当中相对比较容易的题目,我们叫做较易题,大约占40%,中等难度题大约占40%,那么这两块加起来是80%,那么试题相对难一些的是20%,甚至可能还会少一些,有些学科是15%,控制在这个比例里面,这就是我们说的试题难易程度的比例,但是每个同学对每个试题难易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对,每个人程度不一样。
郑克强:对,有的人可能是无机化学学得好,无机化学这是一个中等难度题,对他来说他觉得很容易,有的同学可能有机化学学得不够理想,这时候有机化学是一个中等难度的题,他可能觉得是一个难题,所以我们刚才说这个总体控制是指全市的考生总体上这样来把握的。
主持人:那么郑老师您作为北京市高考试题评价学科组的组长,也是很多年一直参加阅卷工作,从阅卷人的角度来看,您怎么评价今年高考试题的这些变化?
郑克强:我想这样说,我们参加了这些年高考的评价工作,也看到了我们部分考生在高考当中对于不同难度试题答题状态,我想我们2013年的高考应该说在我们高中课程改革以后,从2010年第一次我们北京的课改以后的高考,我们做了很多的改革性的工作,做得都特别好,特别是到了2013年我们在试题难度上做了一些调整之后,结构上做了一些调整之后,我们北京的试题更能够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更能够考察学生的核心内容,更能够反映学生对于这个学科这些年总的把握的情况,对学科内涵的知识理解的状况。如果从答题的角度来说,我想注重基础知识,把握学科的核心考点,答题一定要规范,特别是在基础知识,我们很多学科都有大量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在这一部分,应该说我们去年从我们的考试来看,不论是语文、外语、数学,还有我们的文综、理综,在这一部分,我们高分得考生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上都答得非常非常理想。我跟大家大体上说一个数,去年我在看我们一部分考生的答题的情况当中的时候,我调用了部分理科综合在250分以上的高分段考生的情况,在我看到的几百人当中,大概500人左右当中,选择题全对,错一个错两个的学生达到了99%。
主持人:那就基本上答得相当好了。
郑克强:所以我们同学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将来在某一个学生当中要获得高分,那么前面的基础是必须要认认真真抓好的。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我们从命题的,从阅卷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抓好基础知识。当然了,二卷答要答好了,关键的是什么?两条。第一个就是对学科核心内容准确地理解,第二个就是规范地答题。那么就要看我们在最后103天冲刺过程当中,我们学校的老师是如何把握好这一点,我们的同学如何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到这一点。
主持人:从现在开始到高考,已经就剩下103天的时间了,而且高考的复习已经是进入第二轮了,现在时间紧、任务重。郑老师,您觉得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同学们应该怎么样来科学合理的分配他们的时间进行复习呢?
郑克强:关于这个备考的内容,主持人,我想从两个方面跟考生和家长交流。一个,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在今年2014年高考命题当中,一部分学科进行了试题结构的调整,这一部分内容的调整比较明显的是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像语文学科我们工作的目标,第一个是调整命题的形式和内容,体现内容、形式向宽的方向进行拓展的改革实验。在语文学科命题当中,增加了蕴含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设置生活语言的情境,在生活接触实践当中考察语文的能力。语文学科命题的第二个想法,是提高命题的精细化水平,适当做了试卷结构的调整。比如对于阅读理解的调整,对于原来一些个需要记忆知识的调整,还有第三个就是语文学科将作文分成一大一小两个题目。
主持人:对,这是最大的一个变化。
郑克强:目的是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分成一大一小,当然英语学科也有一些个变化。那么对于这种学科的变化,我们考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最后百天冲刺的过程当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因为我们学生练了很多年,他的语文用800字,甚至800多字来解答一个大的作文,现在我们一分为二,所以我们在第一次测试的时候,发现一部分考生还仍然用800多字来写那个老师要求的700字的作文,所以这个我们要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这是一个角度。
主持人:多写了不是更好吗?
郑克强:多写了咱们怎么看,因为我们这个考试有一个规定的时间,150分钟,我们要完成规定的任务。如果我们在大作文上写的多了字。
主持人:时间就长了。
郑克强:对,这时候留给我们去思考其他题目的时间相对就少了,但是我们答了700字和答了800字,并没有说答的字数多分数就高,要搞清楚这个事情,所以主持人我刚才说的第一个角度,就是我们要快速地去适应试题结构的改变。第二个,从时间的关系来说,主持人你刚才提到说我们这最后百天冲刺怎么做?我想从现在2月末到3月底,这期间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面复习。毕竟这是在一模之前,要进行全面复习。当然在一模之前,各个学校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模拟,一模之前的一个成套试题的训练。这是3月份,3月份到4月底的时候还是全面复习。4月份的时候,各区县的模拟试题都出来了,大家要利用4月初的一模,到4月底这一段时间,做一下各个区县的模拟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只是成套训练的简单的题目的训练,要理解我们试题考察的要点,同时要平衡一下学科内各知识板块,各种题型之间答题的时间安排,当然要是综合,还要平衡一下学科间的安排。4月份主要是训练这个。5月份就是查缺补漏,按照我们刚刚发到考生手里的《考试说明》,大家去读那个学科考察知识的要点,然后在5月份的时候看,对照考试说明来看我们每个考生,在每一个学科每一个板块当中的优势、不足和缺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补差,这是一个基本的时间框架,三个月。
主持人:每个月份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按照这个月份来做。
郑克强:对。
主持人:同学们应该说每个人他的程度不太一样,那么对于时间的安排,大致上是按照这个来区分,但是可能在复习的过程当中,怎么来科学地定位自己,合理的安排,这个还需要郑老师您给做一个致电。
郑克强:我想在最后这100天当中,给考生简单地提这样一个想法,一个是要听好课,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因为我们在学校的时间是主要的时间,不管我们的同学是不是喜欢每一门功课,我们在最后冲刺期间都要认真听课,毕竟我们每一个学科老师他在这么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过程当中,特别是对高考准确的理解当中,他是对一个学科准确的把握,而我们同学要应对六个学科,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认真听好老师的教学内容的指导。第二个就是做好题。那么做好题,我们要通过各种题目的训练,加深对学科知识的应用性的理解,同时通过做题,可以找到我们学科上的不足。看到长处,找到不足,我们复习准确度提高,这是第二个。第三个,我们要调整好心态。好,关于调整心态,将来有关的专家还要和同学们详细地说,我只是想说,把平时的每一次学校的训练当作高考,而把高考当作每一次的训练,最后我认为同学们还是要有一种拼搏的精神,有一种向上的正能量,因为毕竟高考对我们高中生来说,对我们学生来说,是第一次上战场。我们要有一种饱满的精神,去拼搏,去战胜自我,去完善自我,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过程。好,主持人。
主持人:好,下面我们留一点时间请郑老师给我们回答一下问题,现在大家有很多问题,有一个听众就打来电话就问,说:“孩子现在是三本上,二本下的水平,想给孩子报校外高考冲刺辅导班,请问专家有必要吗?”
郑克强:首先我要说明,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不太一样,学校课程负担已经非常重了,所以如果用了课余大部分的时间,或者很多的时间去报各学科的冲刺班,可能孩子的精力不够用,因为我们最主要的是听老师学校课堂教学,然后自己去消化整理,而不是把所有的时间都去变成听老师的课,这是我总的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如果我们高考当中,一个考生六门功课,其中五门掌握得都好,或者是比较好,有一门可能问题比较多,那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参加这么一科的,或者一科两科的针对性的高水平的指导,是有意义的。但是我不太赞同,科科都去参加这种什么高考冲刺的辅导。
前一篇: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后一篇:面对挫折和打击的三大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