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教育要有“四大追求”

(2014-02-26 09:11:16)
标签:

好教育

四大追求

教学与管理

学习交流

高中教育

教育

分类: 教育管理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教育会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在教育呼唤均衡化、优质化、多样化的今天,我认为好教育应该有以下四大价值追求。

    追求更加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好教育追求的公平应该是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要坚持有教无类,保障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关键,其责任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来承担。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把教育公平奉为天条,公平配置资源,努力统筹师资、生源、设备、经费等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当然,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并不是平均分配、削峰填谷、平均发展,而应该是扬峰填谷、整体提升、动态发展。

    要坚持因材施教,保障过程公平。促进教育过程公平应该成为每位校长、教师的良知和天职。教育的过程公平有赖于校长、教师去合理配置时间、课程、师资等资源,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实现最优的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要警醒的是,追求过程公平,就必须坚决摒弃平庸发展、统一发展的错误观念。过程公平应体现在让每个孩子获得最适合的教育,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要坚持人尽其才,保障结果公平。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教育不能苛求他们整齐划一地达到成人的要求,而应该区别对待。教育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人尽其才。教育者必须树立人人成才、才尽其用的理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身心健康、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努力形成“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局面。

    追求更有质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获得优质教育是一项人权。没有公平的质量不是真正的质量,没有质量的公平也不是真正的公平。好教育追求的质量内涵是丰富而全面的。

    要人人发展。当前,一些学校仍旧以分数作为唯一依据给学生划分优劣,这种将少数人的所谓成功建立在多数人失败基础之上,是没有质量的教育,也是没有良知的教育。面向全体,促进人人发展,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应该是追求有质量教育的一条基本底线。

    要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质内涵之一。但是,令人忧心的是,当下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往往被窄化为智育。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现代公民综合素养的一体两面,全面发展不是统一发展,更不是平均发展,而是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在教学单位设置上,要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减少大班授课中教师无法关照每个学生需求的弊端;在教学方式上,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倡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而不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在课程设置上,要积极开设选修课程,丰富校内外文体活动,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评价制度上,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找到成长的自信。

    要终身发展。基础教育是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提供可能和奠定基础。好的教育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只有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才是负责任的、有良知的教育。

    追求更加“以人为本”

    教育的本质是以爱育爱,用灵魂塑造灵魂。“以人为本”尤其应该成为好教育的基本理念。

    要为了学生发展。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是“农业行为”,而不是“工业行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学校教育不应透支学生的未来,不能伤害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充分、自由地发展。

    要依靠教师办学。教育管理者要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的理念,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督促每位教师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民主办学,健全教代会制度,广泛听取意见,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努力解决教师的切身困难,为教师排忧解难,让其身心愉悦,享有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和快乐。

    要实施人本管理。师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是学校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因此,一切管理均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实施人本管理,校长要有3个敬畏:敬畏法律,办学行为以《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为准绳;敬畏规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去实施教育,按照专业发展规律去培养教师,按照办学规律去推进学校发展;敬畏师生,充分尊重师生,公平对待师生,真诚服务师生,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师生的需要,使师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

    追求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从内部来看,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从外部来看,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一个地方好教育的重要标志。培养适应社会的各类人才,要转变教育目标,摒弃高分低能的教育,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要改进教育内容,重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要更新教育手段,依靠云服务、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传播技术和手段来推进教育变革;要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全社会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组织领导、人才技术、规划建设、财政投入和舆论宣传等方面的强有力保障。唯有如此,才是好教育的坚实基础。

    好教育是国家之所需、百姓之所盼。在举国上下共筑中国梦之际,我们更要憧憬好教育,追求好教育,践行好教育。(作者: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局长谢树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