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给校长作管理讲座时,当我(王国平)抛出“什么是人文管理”的话题之后,一位有多年管理经历的校长说:“制度才是实实在在的管理,人文管理很虚。”
于是,我就人文管理的虚实问题引导大家做了一番讨论。很快讨论就变成了争辩,并且很激烈,以至于最终形成了相互对立的“虚派”和“实派”。
“虚派”的立论点是,“人文”不具体,就是一个说法,没有界定原则,没有操作抓手。在一些校长嘴里的“人文”纯属于包装,不具备可操作性,在具体管理实践中还要依赖制度。
“实派”的立论点是,尽管“人文”是一种管理思想,但是客观存在,也是说得出、做得到的管理操作。并且,从管理效应来看,实施人文管理的团队,在具体工作中释放的能量也能看得见。
我没有直接否定任何一方的观点,也没有立即把自己的观点呈现给大家。而是在大家争辩到白热化时,把话题转向了另外两个相关的问题:什么不是人文管理?只有制度能不能把学校管好?
又是一番讨论,我和大家一起梳理了以下一些观点:
一团和气、没有原则的管理不是人文管理;
哥长弟短、山寨的庸俗做法也不是人文管理;
家族性质、家长作风,随意决策,没有规矩的管理不是人文管理;
因人而异,亲疏有别,派系林立的管理更不属于人文管理;
目中无人,长官意志,没有民主,动辄训斥的管理也不是人文管理;
只有制度,只用制度来“制人”的管理管不好学校……
梳理完这些观点之后,我用辩证思想引导大家,把制度与人文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观点做了一次阐述。此时,校长们再次发言时就理性多了。最后,我简单明晰地归结了这二者之间的三种内在关系:
1.
制度与人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2.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平面,人文是管理的高度体现;
3.制度是管理架构的硬性钢筋铁骨,人文是管理架构下的柔性血肉之躯。
所以,我认为制度与人文同时存在既体现了管理的立体性,也因为二者共存的特点让学校管理呈现了管理的健康和唯美。
比如,在制度建设中,如果不是“政出帷幄”,而是决策出自教师的参与,这就是人本主义的体现,就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就是人文管理。又如,执行制度的时候,我们通常说的“对事不对人”、“一碗水端平”、“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就是人文思想下的公平原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最典型的案例,体现的就是柔性的人文与刚性的制度同在,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说明了制度与人文的统一。
与之相反,有的校长遇见问题就用制度作利器,面无表情、胸无柔肠、生硬无情地凭制度办事。试想,这样的管理,老师们即便会在权威下妥协,心中也必然不通不畅。本来按制度办事没错,但却伤及人心,伤及他们今后工作的积极性,这就是没有把控好制度与人文统一性原则的问题,也属于不懂管理的艺术和技术问题。
回到最初的话题,我认为,在上述讨论中我们应该得出的结论是,人文管理其实很实在。优秀的校长绝不应该是只懂制度或只懂人文的“独臂将军”,或者说既不应该是“鹰派”也不应该是“鸽派”,而是应当善于同时把握好二者的运用尺度,善于通过制度管理来体现人文思想的管理者。同时,我的另一个观点是,制度管理的基点是约束,人文管理的基点是释放,一收一放,一张一弛,这才是管理之道,也是能把学校管好的基本思想。
作者:王国平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师报》2012年11月14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