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浩如烟海,蝉作为其中的一个审美对象,曾经博得众多文人骚客的厚爱,于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无数次出现在古诗中,和月亮、杨柳等,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美学意蕴。
在平常人眼中,蝉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小昆虫,蝉鸣甚至给人烦躁的感觉。但在才情出众的诗人笔下,蝉却被赋予多种意象,寄托了诗人的无限情怀。今天,把味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我们至少可以“听”出三种不同的蝉鸣之音。
昂扬清高之音。《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其人品自然清高。比如,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诗意境合一,可谓佳作天成。既赞扬了蝉的高洁,又表达了自己的清高的志向,回击了那些屑小的质疑,尤其是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真是一语双关,堪称神来之笔。虞世南以蝉明己,巧妙地借蝉表白了自己高洁的志向和不俗的情操,此诗是咏物的经典,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吟咏乐道。还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王沂孙的《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他们诗中的蝉无不金玉其质、歌声悠扬。
思乡念友之音。白居易的咏蝉之作以写淡淡的乡思乡愁为主,其《早蝉》诗云:“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倾向是显而易见的,乡恋是永恒的主题。《六月三日夜闻蝉》:“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风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不知池上月,谁为拨船行?”新月初上,诗人听到第一声新蝉的鸣叫,由此想到自己已经离开繁华之地,心中颇为不快。
愁恨哀怨之音。晚唐咏蝉诗是绝望的哀吟和愁苦的海洋。晚唐诗人多穷士,如孟东野、贾浪仙等,他们的心态普遍是对前途充满绝望之感。于是,愁苦自然成了咏蝉诗的抒情主题。比如,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其他如戴叔伦的《画蝉》:“饮露身何在?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蝗螂。”高贵的形象已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夕阳已至,诗人似乎有了日暮途穷之感。元稹的《始闻夏蝉》:“徂夏暑未晏,蝉鸣已一晚。一听知何处,高树但侵云。响悲遇衰齿,节谢属离群。还忆郊园日,独向涧中闻。”借蝉鸣写年华己逝的哀愁,知音难遇的哀叹。
作者:张前
工作单位:山东省肥城教育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