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
这部《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是李炳亭先生在教育发现书系出版平台上的第9部个人专著。一路走来,跟随李炳亭先生的文字,我们见证了中国基础教育界如火如荼的课改推进,也见证了高效课堂教育实验的深刻影响。无论站在高效课堂发展历程的角度,还是李炳亭个人成长的角度,这部《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无疑都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作为出品人,我来评论这部书似有王婆卖瓜之嫌,但作为高效课堂亲历者,我又有许多“不得不说”的话。
李炳亭是高效课堂的首倡者,他的作品《高效课堂22条》的出版,标志着高效课堂教育实验大幕的开启。几年来,他不辞劳苦,笔耕不辍,奔走于教育的田野,为课改“鼓与呼”,被人称作“课改疯子”。这些文字正是他和他的团队行动研究的记录,不仅是针对课改问题的有目的的表达,也是对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完善。
如果说《高效课堂22条》是一本实用主义者的“方法”指南,《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就是提供给课改人的基础性“教育观”读本,《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是对当下风起云涌的学校课改的“实践”概括,那么这本《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就可以看作课改人的“新教育学”,是以李炳亭为代表的课改行者多年思考、实践之后,对高效课堂教育体系的集成总结与全面展望。高效课堂以人本主义为旨归,因而,我很愿意把这部高效课堂教育实验的节点之作称为“人本教育的宣言”。
不同于《高效课堂22条》的条分缕析,《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从廓清“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课堂”“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学生”四个基本的教育概念出发,提出“新学校”“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标准,尝试建构“高效课堂教育教学体系”。这种“教育学”,不是学院派的学术重构,更多的是基于课改实践之上的人本主义教育者的常识回归和方法论重塑。在这部书里,李炳亭借助“四新”重新阐释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本教育主张。
伴随高效课堂的高歌猛进,关于它的争议也一直如影随形。可惜诸多的批评者未解其教育内涵,仅仅只是从字面上揣度和理解,便对其做标签式解读,偏狭地将其归为“教学方法升级”、“应试利器”。这部书或许正是对这种误读的回应和解答:高效课堂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概念,而是一个教育学概念,是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系统。它的理念支撑正是新课改理念,它的教育指向是从课堂“切入”的,切入课堂正是揪住了教学关系中的“学中心”建设,再用“学中心”撬动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又带动教育教学观念和思想的变革。
喜欢李炳亭说的一句话:“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这话折射出一个教育人的良知和信仰。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有目共睹,改革是大势所趋。但课改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升级,正如书中所言:“课改不仅仅是改课,也不仅仅是重写教学关系,而且是在书写全新的人本‘教育学’。我一直认为,支撑‘新教育学’的其实就是四个基本概念,即‘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而基础概念是新教师……新教师‘族群’的多寡决定了教育最终的成败。”立足这个角度,这部书的价值便不仅仅在于系统阐释和解读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而在于为越来越多“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人本“教育学”的引领。
观念转变了,再怎么办?好办!课改其实很简单,解决了观念问题,其他问题只不过是技术问题而已。李炳亭在书中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方案”,无论是学校生态构建、课堂流程设计、教师发展建议,还是区域课改“四部曲”,这些都是指向于课改疑难、生成于课改实践的教育智慧,它们也终将因其丰富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回馈一线,在课改的田野里生根。
严格说来,我并不是一个教育圈内人。但教育和出版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培养人、塑造人的事业目标上是一致的。关注教育发展,为教育界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一直是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打造“教育发现”图书品牌,正是希望发现教育智慧,帮助“新教师”成长,助力教育改革和发展。这部《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也是教育发现书系联袂作者献给有志于教育的同路人的礼物。期待有越来越多的课改同行因之受益,因之改变!
说明:作者李宁,系山东文艺出版社社长,教育发现书系出品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