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道德魅力教育 |
分类: 文学天地 |
我国素为文明礼仪之邦,讲道德亲礼让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千年来,道家、儒家的道德思想薪火传承,生生不息,绵延流芳。被奉为传统道德经典的《道德经》、《四书五经》,其道德思想精髓“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备受推崇的传统道德观念的圭臬。崇尚道德,追求道德修养,颂扬道德模范,是引领社会风尚的精神支柱。老百姓修的是“耕读传家”。君子比德于玉。汉司马迁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鼻祖老子到孔子、孟子,不管是道家还是儒家,在他们博大精深的哲学道德思想精华里,闪耀的道德光芒,追求的最高道德修养境界,彰扬的道德魅力是一脉相承的。
数千年来儒家道德经典著作《论语》,绝对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行为,它所阐述的哲学道德思想是志士仁人追求成人成事成功所推崇所奉行的砺志铭,始终是国人奉为至尊的道德养成的的教科书,它的哲学道德思想对普通民众始终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化育教诲。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特别重视个人道德的修养,他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孔子的这一道德思想与我们所称道奉行的德才兼备的衡量标准是一致的。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史册里,我们随处俯拾钩沉的美德华文比比皆是。“握发吐哺”、“三顾茅庐”等轶事佳话;老百姓口传心授的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卧冰孝母、刮骨疗亲等等的幼儿启蒙掌故;少年儿童广泛诵读的《弟子规》、《三字经》等脍炙人口的幼学贤文,以顽强的生命力释放出特殊的道德魅力。三国曹孟德求贤若渴,高吟“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刘备以宽厚仁德之情,受“关张赵马黄”五虎拥戴,承蒙诸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鼎力辅佐,成就帝业,三分天下。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水浒》英雄好汉,因兄弟义气而聚,又因兄弟义气而败,聚也忠义败也忠义。虽然,这样的忠义和道德是封建社会下的愚昧的道德忠义,是我们今天所不取的。亦如商周伯夷、叔齐宁肯饿死首阳山也不食周粟。但是,它说明在不同的社会道德观念下对道德的评判标准尽管不同,而人们对道德的推崇,道德对社会对每一个人所产生的魅力是相同的。老百姓崇尚道德,在古代树立于民间的一座座功德牌坊,处处标榜颂扬的是孝子良母烈女贞妇的功德,到了今天对一个个英模典范的褒奖宣扬,彰显出社会和民众对道德的推崇敬仰。
社会民众对道德的追求、塑造和崇尚,无所不在。古人讲:“大德者大寿。”坚持炼身期求延年长寿者,首先从修养德道情操修心炼性开始。古人还说:“心正艺端。”古人把书法称作“心画”,那些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大家,无不秉持习书法先修炼品操,修身养性,正操端行,达到和追求行端才能笔健、心正才能笔正的艺术境界。
做人讲品德,做事讲公德,做官讲官德。在职场讲公德,在家庭讲美德。有德无才有才无德都不是完美的人格追求和道德修养,既无德又无才更是让人不啻,既有德又有才理应是健全人格的理想追求。一个人成人成事成功,道德品质、敬业精神、聪敏才智是必备的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基础,如果没有好的道德素质做基础,再怎样聪敏能干那也是无果而终。君不见,那些屡屡落马的高官重吏,有哪一个不时栽在道德缺失的门槛下。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文明社会里,人对完美人格追求塑造的思想道德光芒,在更多的社会时代潮流中不断涌现出来的道德楷模人物身上闪烁,社会文明的进步提升,反映在精神层面是人的道德塑造的提升。人类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基石,是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观的培育确立。试想,一个充斥着尔虞我诈、尖酸刻薄的社会,一个缺失诚信、道德颓废的社会,将是一个怎样令人可怕的社会。道德修养是每一个有志立德立言立功之士的最根本的要求,是社会文明塑造的思想文化拷问。道德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道德是精神的,又是文化的。道德对个人对社会的律约,对精神对文化的提升,都将释放无限的光芒,产生无穷的魅力。美德生香。古语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道德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好的影响;反之,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孔子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像贤能的人学习看齐,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他人的过失为鉴防止自己犯有同样的过时,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正言行。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传承影响了国人数千年的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是“修齐治平”,最根本的是“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孔子的道德思想在今天依然放射出千年的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