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的?有人说理想的学校是一个花园、乐园、书园,有人说理想的学校是全体师生诞生希望、成就梦想的地方,也有人认为理想的学校是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基的家园……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业务校长,渴望能有一所心中的理想学校。
理想学校首先要促进人的精神成长。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不应定位于向学生传授有形的知识,培育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应该促进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经过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首先应当是一个精神上的巨人,为学生一生的精神成长提供持续的动力。
但反思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为:我们在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基吗?仅举几个我们司空见惯的例子:落实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应该开设的课程开全上好了吗?中小学生睡眠达到保障身心健康规定的时间了吗?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反复强调控制考试次数和作业量控制了吗?总之,我们的孩子太累了!
教育是什么?对于众多的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来说,包括社会和家长们,就是“揪”字!不但要“揪”,而且要“死揪”!“死揪”的背后便是教师的轮番授课、讲经与学生的死读硬背、大战题海;“死揪”的背后更是教师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加班加点,学生以绷紧稚嫩的神经为应答,悬梁刺股。
理想学校需要彰显教学个性。“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它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这是卢梭的名言,是对实施个性教育思想的经典阐释。笔者认为,要实现个性化教育,必须同时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怎样的问题。
要问教师教什么?那就是利用现行课程,向学生传播最先进和最有效的知识。现代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我们不要以为素质教育高深莫测,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开全上好各门课程就是落实素质教育,任课教师结合教科书,努力达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所在年段(级)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就行。
要问教师怎么教?那就是把握现代课程特色,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构建适合每位学生的教育。对于更多的中小学校在秉承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今天,构建适合每位学生的教育是同行者的教育理想,应让每个学生能够做到“我的课堂我作主”。
关于教得怎样的问题,笔者以为,教学评价中首先要做到综合分层评价,二要从认知、态度、情感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三要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并考虑到接受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合。
理想学校应激活有限资源的能量。怎样在学校管理中激活能量,使每一位教职员工发挥出最大潜能?实践证明,在于树立激励管理的观念。现代学校管理产生人文性激活效能,在于对学校成员创造潜能的重视,关注教师教、学生学及师生参与管理的需求,充分调动学校成员在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只有真正树立科学激励与人文激励相结合的思想,才能激活有限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理想学校应追求教育家的办学境界。对教师这一普通的职业而言,在常人的思维中大致会与“教书”画上等号,内行一点的人不过联想到“教书育人”,即便“教师自己”中也有人就把自己当作教书的,做着教书的事,根本不会想到要当教育家。事实上,我们尽管成不了教育家,但要追求教育家境界,用教育家的境界去面对教育生活。
思想决定理想,态度决定高度。作为一名有追求的教师,应当视职业为事业,让思想流动起来,让理想腾飞起来。虽然不能延续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长人生的高度,千万不能将教师职业当作一种周而复始的机械劳作。教育家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更需要丰富的教育实践,教育家就是有思想的实践家,教师本身就应当是先进教育思想的实践者。比如,面对“问题学生”,怎样运用教育智慧,让他们获得应有的发展?怎样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你不妨把自己当作教育家,用教育家的思想去行走。
真正的教育家,留给人们的是思想,更是人格。一个把教育当事业的人,他对教育一定充满着爱;一个把职业当责任的人,他一定会追寻教育的思想和智慧;一个把学生当未来的人,他一定会在不懈的努力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这样的教育生活必定是幸福的!为了这种幸福与快乐,我们为何不用教育家的境界去面对教育实践呢?
理想学校应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把对“教育有效性”理解的主要落脚点放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上。面对教学方式变革所依存的诸多因素,如课改内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教师学科功力等思考较少,于是出现了教师看不到学生的潜能与差异,而是整齐划一地教学,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因此,在寻找新的教学策略上,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紧密结合。一般而言,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较大的个性差异。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忽视人的多样性和硬把教育的任务问题放进对所有的人都适用的一句话里面,那可是不可思议的粗枝大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教,太少关注学生的学。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和方式,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否则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机械占有者,而不是知识武装下的应用者、发现者和生成者。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师报》第420期11版,作者:吴锡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