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来读《左传》:说“目逆而送之”

(2023-02-10 09:11:25)
标签:

读书

左传

华父督

孔父嘉

随笔

分类: 读书随笔
      读“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迎)而送之,曰:美而艳”这段文字,眼前便会浮现一个场景:一位女子,佩环叮当,肌肤胜雪,流光溢彩,姗姗而来。千百路人注目。内中有对贪婪目光,迎着女子从远处而来,又送着女子背影远去,然后情不自禁赞叹:太美了,真是光彩动人啊!一付神魂颠倒模样。
      好一个“目逆而送之”!目光迎来送往,目不转睛,那女子简直就像一块磁铁。想起越剧《碧玉簪》中顾文友买通媒婆的细节,顾文友手托一块银子,媒婆目光随着银子移动而移动。那块银子对媒婆来说就是磁铁;而此处对华父督来说,那位女子就是磁铁。他的魂魄,已附在那块磁铁上了。
      好一个“目逆而送之”!衬托出女子之美。文学作品写美女,有直接写与间接写两种。前者不再赘述,单说后者。间接写最著名者,当属宋玉写邻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在此,宋玉并未用华丽词藻形容邻家女之美,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个完美的女子形象:个子不长不矮,肤色不用着粉,不用施朱,一切刚刚好。此种间接描写,比之直接描写,朦胧含蓄,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目逆而送之”,同样属于间接描写。然我以为,比之宋玉之描写更佳。宋玉之描写相对枯燥,少了一分意趣;而“目逆而送之”寥寥五字,写出目光之流动,场景之变换,它是活的,灵动的,充满丰沛生命力的。
      “目逆而送之”,更写出当时之人性。人性具有自然与社会两种属性,两者平衡了,人才有健全之人格。自然属性即人之天性。莎士比亚说,老天之所以生就人之眼睛,就是为了看美的事物。眼睛之功能,就是欣赏美;不去欣赏美,便辜负了造物主的良苦用心。而美人,是美之事物中最美之风景。春秋时期,虽有男女有别,“非视勿视”之训条,却是最接近人之天性的,比后世更开放。越到后世,人越保守,观念越扭曲。人性中人的天性被抹杀,变成畸形的社会人。从某种意义说,人已不成其为人。当华父督遇上美女,什么男女有别,礼仪廉耻,都抛到了爪哇国。这一刻,形而上的东西,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一个高官,见多识广的高官,竟无法把持,神不守舍,一方面说明女子真的美,另一方面也是其本性之暴露。
      人性之另一属性是其社会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之心,无可厚非。然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区别于畜生,还有其道德的觉悟,法律的约束。而像华父督般目不转睛盯着一个女子,肆无忌惮,无所顾忌,那就未免过分了。甚至为了占有女子,不惜恣意杀人,祸乱国家,这不只是缺少教养的问题,而是一种兽性的发作,逾越人性之底线了。
      封建时代皆言“红颜祸水”,将男人的无能转嫁到女人身上。而这个故事照旧是“红颜祸水”,只是责任同样不在“红颜”,美貌是天生的,何罪之有?只有那些生杀予夺之人,才是真正的“祸水”。下面为“目逆而送之”与之相关的故事梗概:华父督见孔父嘉之妻美,决心夺之。时两人皆宋囯大夫,华父督为太宰,主公室事务,孔父嘉为司马,主兵,又是顾命大臣,故职位上孔父嘉略高。鲁桓公二年(前710年),华父督利用孔父嘉任上十年十一战,民有怨望,袭杀孔父嘉,夺其妻。宋殇公大怒。华父督恐惧,又弑宋殇公。然后从郑国接来公子冯,立为国君,是为宋庄公。鲁齐郑陈等国听闻宋乱,前来平叛。华父督送给鲁恒公大鼎,又行贿各国,联军遂退,默认了宋国叛乱的合法性。
      题外话。孔父嘉后代逃鲁,六代而生素王孔子。呜呼!一次路上偶遇,引发的蝴蝶效应,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悲乎?幸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